看之前没有特意了解过剧情,还以为是喜剧片,结果原来是部文艺片。一开始缓慢的剧情节奏,大片台词空白甚至动作也静止的片段,还有最致命的手持摄像机式的摇晃的镜头,都让我很焦躁,看到第36分钟实在忍受不了关掉了播放器,后来的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分了好几段在通勤的地铁上补完,终于习惯了唐志军不修边幅的形象、缓慢停顿的语速(甚至连字幕都跟着他的语句停顿)、木讷躲闪的眼神。
最开始的时候对秦彩蓉很没有好感,电影给她勾勒出一个不尊重老唐、不尊重梦想、只在乎生活的轮廓,可以为了一笔成功率可能不高的、合作方质量也不太高的赞助费,让老唐穿上珍贵的宇航服,给一个不懂欣赏的人看;她是真的为困在宇航服里的唐志军担心焦急,但却对因此损坏珍贵的宇航服完全没有歉意。她是理想与浪漫的对立面,她是现实与理智,如果说在编辑部里唐志军是追寻月亮的引路人,她就是低头捡拾六便士的守护者,她时刻用刻薄嘲弄暴躁的语气提醒唐志军,人是要吃饭的。
秦彩蓉的强势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自己,多少人也是这样因为现实妥协而疲惫着,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牺牲,她就像生活压力的化身,无论老唐说什么为什么新发现而高兴,她永远反对,永远冷嘲热讽,永远提醒他过去的失败和他本身的弱小。我一开始不喜欢秦彩蓉,是因为不喜欢同样在生活压力下的我自己。
但很快这些印象就迎来了反转。
原来唐志军的逐梦是执着自私略带愚蠢的,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真就只是个民科,虽然能看得出他有文化,他表达很准确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但并没有多强的专业能力并且似乎也并没有想真正提升科学知识水平,他只是按他自己的想法固执地走在路上。
他的执着追梦让他离了婚,女儿判给了妈妈,秦彩蓉也被他说服了结果投资失败,积压了半个屋子的望远镜卖不出去。他不修边幅,居住的屋子老破小也没有什么生活气息,相信电视机的雪花点和世界上某个地方的超自然现象是有关联的,相信用一个铁爪子一样的东西顶在头上连着电视机可以接收到宇宙信号,用一台老旧的三十多年的盖革计数器来寻找身边的外星人信号。
其实他追寻梦想,和他的失败无能、妻离子散、生活和社交中的笨拙、被其他人看不起的状态是必须同时存在的吗?不是,是他自己的选择,所以这个时候我也看不起他,是他懦弱逃避。当他在车上谈及女儿自杀时评价居然是“不理解,不原谅”且眉宇间真的有愤怒的时候,我也对他很愤怒。
他在他的屋子里说的一番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但我分不清他是真的那么想,还是他的自我安慰:
“其实,维持人生命最基本的营养元素只有六种,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盐、蛋白质、水,所以,人类摄入正常需求以外的食物,都是浪费。完成繁衍之后的所有的性欲,都是一种疾病。声色犬马,口腹之欲,那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那都是阻止人类再进化的藩篱。”
但后来秦彩蓉还是跟他一起踏上了旅途,虽然路上还是一直嘲讽嫌弃。
再接着这电影就越来越荒谬,在演技并不好的一个大叔那花520块钱买了根据说是外星人的腿骨,消失的石狮子嘴里的石球(其实一开始我以为是村民们串通好的为了旅游宣传的谎言),面无表情一脸麻木的孙一通(越到后来越发现其实他不笨,不仅仅有写诗的天赋,还有些自己的想法),孙一通居然也说有外星人联系他让他去拿石球......
剧情进展到日食那天,孙一通突然消失又出现,遮住镜头再放下手时天空大亮,左边石狮子真的落满了麻雀......这个时候我不挣扎了,我放弃了在我自有的认知里为那一系列的事件和台词进行解释和动机揣测,我选择不再思考,而是完全接受剧情。
这时候我还不知道,那些荒诞的事情不会在这部电影里得到解释了,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电影逐渐写成一首诗,我也开始单纯享受这个故事。
当他们在山腰分别,老唐抱着那些电池,接受了秦彩蓉最后一丝羞辱,依然选择转身上山继续旅程,这次只有他一个人,我突然觉得气氛变得悲壮而孤独。
秦彩蓉在他身后喊:“我想明白了!我跟你说,我想明白了,我想明白的,就是你永远也想不明白!”这里可能语序有点混乱,我到现在也没明白她的意思,好像在说外星人,又好像在说他女儿,还像是在说他自己。
故事最后,老唐亲眼目睹那根骨头长得快跟孙一通一样高了,石球浮在他身边的半空中,孙一通的声音回荡在山洞中给他读完了最后一首诗,那首充满了矛盾事物结合体的诗带着壮丽的美感,读完后孙一通被麻雀裹挟着又或是变成一群麻雀飞走了;杂志还是停刊了,但是老唐开始回归生活,他收拾自己,走出了自己的小屋子去参加侄子的婚礼还上台发言了,以前从不读诗写诗的他也为女儿写了一首诗。
他似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终于拥抱了生活。
“......我只好转身,可当我转过身之后,我看到的是整个宇宙的轮廓。其实我们人类一直没有弄明白,宇宙是为什么而存在,我们人类又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可是就在那一刻,那个轮廓让我觉得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一一不在外太空,不在宇宙深处,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存在的谜题,也是这个谜题的答案。”
“......如果宇宙是一首诗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组成这首诗的一个个文字,我们繁衍不息,彼此相爱,然后我们这一个个字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句子,这首诗就能一直写下去。当这首诗写得足够长,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在这首宇宙之诗里,读懂我们存在的意义。”
有些人说秦彩蓉那么嫌弃唐志军,还是跟他一起出发了,她爱着唐志军。我觉得这.......这个判断太武断了点[笑cry]非要定义的话,我还是觉得他们是友情,就像我们经常说的闺蜜情,虽然嫌弃对方,但是真做蠢事的时候还真放不下,边跟在旁边嫌弃边给他擦屁股。但如果不一定要定义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更认为她是羡慕唐志军的。唐志军可以追逐他的梦,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哪怕与整个世界为敌,哪怕他的生活为这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依然执拗地抬着头向月亮努力伸手。秦彩蓉做不到。秦彩蓉太清醒。所以她羡慕唐志军。她有自己的眼镜店可以维持生活,去编辑部上班也好,陪着唐志军不止一次为了愚蠢缥缈的理由奔波出行也好,都源于她对唐志军的羡慕和感动,也是她自己在繁重生活中的喘息。这是她自己的平衡,她用这些来维持自己不被生活的压力压垮,也不由自主地在编辑部和旅程中提醒大家现实生活的存在。
晓晓的这次出行,我认为同样是她对自己原本生活的一次叛离。不过跟秦彩蓉不同,秦彩蓉更像是已经找到了长期的自我平衡方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晓晓更像是忍受了太久的少女的离家出走。她自述的故事很简单,是常见的父母离异,每天入睡前吃的药我觉得不是抗抑郁的就是安眠药,那日苏把帐篷烧起来的那天晚上,她面对火光看了好久,不知道想了些什么,最后往里加了一把柴,也不知道有没有与自己达成和解。
那日苏是这支小队里唯一不迷茫没有迷失的人。他单纯莽撞,仅仅是因为满世界寻找外星人这件事很酷,所以加入了这支小队,每天醉生梦死,没什么烦心事,没什么自我矛盾,没有怨言,好像不是找外星人是其他的事也可以,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想要燃烧自己的精力,实际在做的是什么都无所谓。他在鸟烧窝跟慕名前来看石狮子的人介绍:“一两百的最灵了......行,回吧,以后别再这么迷信了。”
看完以后我逛了知乎,好像没有什么写得特别详细的从头到尾的细节解析解读,因为这部电影就不该是这样观赏的,那样费劲给电影里桥段找解释会让我觉得自己很可笑,因为我鉴赏能力也没那么高,无法说服我自己。有一个回答我特别同意,描述得特别准确:
“首先,可以确定这是一部拍给浪漫理想主义者看的电影,这部分观众会进入这个故事、欣赏诗、在电影院里跟着一起做梦。
“但也会有一些现实主义的观众的误入观看,那就加入一个现实主义的结局,用毒蘑菇来解释后面超自然的结局,给现实主义的观众一个台阶下,这样他们离开的时候就不会吐槽剧情离谱,只会想:原来是吃蘑菇中毒啊!整得神神叨叨的像真的似的。
“开放式的结局可以让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相信的那个解释。”
至少在这一次,我希望我能做那个个浪漫理想主义者。
唐志军的演员杨皓宇在微博开了个抽奖问答,说老唐那首写给女儿的诗,第一句在《流浪地球2》里。最后他公布的答案是“爸爸太想丫丫了,特别想,特别想”。但他也说这个答案估计导演不一定认可,这是他自己出的题。
那就好,我觉得答案还是该是“这道题太难了,爸爸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