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是部不错的电影,不过最后提出的问题和解答都在意料之中。
电影英文名“西游记”,点明公路片的主题,但它不仅指的是主角四人的旅行,还指人的生存真理的发生历程。
电影提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人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而电影则给出了一个单子论式的人本主义的解答:人在宇宙中的意义,恰恰因为宇宙通过人的反映而在人之中。而电影几次提及的DNA双螺旋结构,既是人的基本图像,又是宇宙的基本图像,恰好印证了这一主题。
人既是问题,又是答案,颇有“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伽”的意味,凸显了这一“神”思的人本内核:神的本质是人,人是始,人是终。
问题本身就是问题的答案,只不过答案需要经过一段历险发生出来,才能为人们所认知。答案并非一蹴而就地摆在那里,它要经过一个过程发生出来,而它的发生必须要借助于人的生存,借助于一系列观念性的辩证——或者说,真理的发生。答案是一个过程,唐志军一行人的寻找外星人之旅,正是他们问题的答案,他们旅行的一系列经历,就是问题的解答。当他们的“西游记”到了尾声,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澄明于世,只不过这一真理仍有庇藏,它仍然半隐于“大地”之中,所以需要孙一通的“诗”,人们才能窥得真理的一角——麻雀落满石狮。
麻雀落满石狮实际上是带有神学色彩的“神迹”,如同神在水面行走,开红海,或是五饼二鱼一样,它的出现是为了证明神的“存在”,进而启示弥赛亚时刻的来临。不过正如我前面所言,神的本质是人,“神迹”所预示的弥赛亚时刻,实际上正是人走出山洞,成为“超人”的历史时刻,是人为自身揭示自身的历史,是“神”真正现实化成为“人”的时刻。
主角找到的那根会不断变长的骨头,实际上正是人类的象征。这一面致敬了《2001:太空奥德赛》中猿猴投掷的骨头,一面也表达了其人本主义内涵:骨头是人的本质,骨头象征着人的历史,也象征着人的生存。人类科技的发展让这根骨头越来越长,越来越强大,但人终究是人,人想要走出山洞终究不能抛弃这根骨头,不能抛弃自己的本质和生存。
带着铁锅的孙一通是人类在宇宙中的象征,他迷惘疯癫,却又有着“神”思,他追逐太阳,直至失明,他深居山村,与世隔绝,家里只有一本字典,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以“诗”的形式期待历史时刻的到来——麻雀落满石狮。他是一个和《2001:太空奥德赛》中星孩类似的超人形象:他最后如同柏拉图的寓言一样走出了山洞,成为了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