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习惯,看完一部感觉尚可的电影,大致都会在映后,上豆瓣看看相关影评,看看评分、找找共鸣。很多人在写《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影评时,大概都会用软科幻的字眼进行总结。但我不以为然,宇宙是壳、是面纱,导演真正想要探索的,应该是人生的意义、荒诞的乐趣。
电影的英文名Journey to the West,译作大名鼎鼎的“西游记”,但与其用《西游记》的离经怪诞去形容这部作品的气质,不如四川话的“神”更传神。刚刚好,电影里一路向“西”的“西”不在西方,而是中国西南。千禧年代后,中国导演对云贵川的描述不外乎一个“神”字。从宁浩的疯狂系列电影,到饶晓志的《无名之辈》,再到近期张大山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鬼才导演们用各种各样的厚实脚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独属于西南小镇人物的神经质。
土匪、杀手、小偷、民科、酒鬼等一系列如杂草般生长起来的底层人物在西南小镇上找到了他们的根,那种依靠地缘背景做后盾堆叠起来的笑料既令人忍俊不禁,又能让人在捧腹大笑后陷入深思,那是黑色幽默中下意识地感慨和思考人生,假如你也幻想过打劫银行或博物馆、渴望过金钱的力量、甚至只是在更小的时候津津有味地看过《走近科学》,你都不太能把这样类型的电影当做笑话一笑了之的,因为你笑电影,但是电影演你,你那在婆婆嬢嬢的碎嘴里生根发芽的生活人家给你暴露无遗,会心一笑之后总是得审视这样的相似性。
电影里很多场景都挺戳中我的,但有两处令我记忆尤其深刻:
一是唐志军对着志愿者小妹妹说:“我女儿要是没有自杀,也应该有你这么大了,但我不理解,不原谅。”我稍稍微代了一下自己,结果被这句话剜了心——想到假如我在自杀三年后父母依然对着一个与我同龄的女孩说出这番话,那至少代表我对自己生命的放弃这件事从来没有下过他们的心头,让爱你的人对你的死亡耿耿于怀,这是判处极刑,痛我爱人之痛。
二是影片最后结束在唐志军对女儿未竟之诗的啜泣里,这应当是情感的极致放大了,是要带着汹涌澎湃之势向观众袭来的,然而这么悲恸、肉眼可见内心可感的眼泪最后被放置在一团团星云里,竟也如此不值一提,他的悲伤不值一提、地球不值一提、太阳不值一提、太阳系也不值一提,当下有个冲动就是:人类真的有那么需要工作吗?多么不值一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