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子评交给这部目前为止最让我不适的片子。罗列我不能接受的点,想到哪说到哪

①碰瓷“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虽然行动疯傻,但他的驱动力来自心中的“骑士荣耀”,来自自尊、正义信念,因而“疯傻”可以溯源到一颗简单、纯洁而强悍的灵魂,读者能感受到人物散发光热的精神力量。

唐志军是什么货色?拒绝承担基本的家庭、社会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关爱女儿、维持杂志社运营、负责任地行动…… 他的行动只一次次地证明他只是用探索宇宙的借口,逃避痛苦、逃避责任——他恰好只在关乎“执念”的时候“发疯”,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响,有这么巧的事情吗?

装疯的懦夫能是“堂吉诃德”吗?

②滥用符号

英译名把“西游”挂在了脸上,按理说在角色、情节设定上应该收敛,不然“扣子”显得多余。但导演偏要主角姓唐,主配角姓孙,把唐僧、悟空先拍观众脸上;然后真的硬凑四人组,那日苏、秦彩蓉对应沙僧、八戒,但实际上那、秦二人在推进情节、推动主角心理和行为变化方面没有任何作用——完全抹去二人,除了丢失一些又土又冷的段子,对影片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两个角色的存在就只是为了“凑符号”。认真复盘不难发现全片除了唐志军外,其余都是工具人。比如没头没尾出现的抑郁症女孩,大概也仅为了“提醒”观众唐因痛失爱女而“寄情宇宙”,在后来的探索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更不用说其他“过客”

不是说符号多一定坏事,但符号不是目的,叙事不应“到符号为止”。符号如果只是“露个脸”,不引发新的联想、不产生属于影片的意义,这样的符号有效么?

精神病院的cosplay、骗子、骨头、唐骑驴、双螺旋壁画… 塞了一堆符号——然后呢? 它们之间有联系,或者在影片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吗?抱歉我没看到。

③宣发诈骗

宣发用“科幻”把观众骗进电影院,结果大讲特讲人文,大念特念诗,得意洋洋地宣布“探索星辰大海的意义”就是“探索人活着的意义”,理由是“造物主”的奇妙双螺旋,人与宇宙同构同在,然后就和解了,通畅了,一起念诗吧(?)

导演觉得这种答非所问就算对得起观众了?用视觉的相似“证明”人与宇宙的同构,用“吃了毒蘑菇出现的幻觉”解释超自然现象,这样的“证明题”完全就是戏弄观众,是不动脑子、耍赖。我很难不怀疑导演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片子观感仿佛对着观众做鬼脸:“我就这样,不服来打我啊略略略”)

④导演和一众高分影评无视表现真实,甚至贬低表现真实的价值

影片无非宣扬“坚持我的理想最重要,别的都是狗p”。什么“导演太会了” “自我疗愈之旅” “西西弗斯的壮举”一类的影评无非某些观影者自我带入,觉得自己也是唐志军式的“被迫害的理想主义者”,兴奋于导演的“体贴”,用这么多符号“诗性”地表达自己的苦恼。

OK人各有审美有人觉得兴奋我可以尊重,但我不能接受某些人对真实的人视而不见,甚至贬斥“表现真实”的价值。

影片最大的恶毒在于塑造了一群虚假的“民科、精神病人、农民”——这种虚假体现在出口成诗的“余晖”、西游cosplay、笃信超自然现象的农民等细节。影片的“民科、精神病人、农民”只是导演塑造的丑角,导演对这些群体的现实处境、真实心理其实毫不关心,只是通过围观自己造出来的猎奇形象,这些在心理上、行动上“矮”于自己的“人”,合理化自我想象——确信自己的“理想主义”、自己的能力、信念优越,一股子自恋味儿真的熏到我了。

不少影评声称本片是“成人童话”,以此为影片对现实逻辑、现实人群的不尊重开脱,甚至不乏“影片没有义务非要表现现实”的神论。但影片无处不在的手持摄影、浓厚的方言色彩、伪记录片的形式、不作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哪一处不是在引导观众“信以为真”?

本片如此多现实要素,尤其是现实题材非常关注的弱势、边缘群体,凭什么挂免死金牌?夸自己“理想主义颂歌”的时候,影片是“用荒诞反抗现实”,是“不屈斗争”,太酷辣我哭死;被批虚假空洞不尊重现实,大声嚷嚷“我是成人童话”,“不需要表现现实”,这一手双标还真是不脸红不害臊,心理素质过硬呢。

某导您自嗨可以,不要拿到院线来脏我眼睛讹我钱



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

又名:宇宙编辑部的故事 / Journey to the West

上映日期:2021-10-17(平遥国际影展)片长:118分钟

主演:杨皓宇 / 艾丽娅 / 王一通 / 蒋奇明 / 盛晨晨 / 郭帆 / 龚格尔 / 洛翼云 / 罗娟 / 关云桐 / 王雪怡 / 郎武媚 / 崔丽淑 / 王禹 / 刘琦 / 孙晓晨 / 陈萍 / 宋敬东 / 谭天 / 何力 / 鲜志彬 / 李迪 / 傅春洋 / 唐颖 / 邓皓荣 / 李丹妮 / 张亚萝 / 王耀刚 / 

导演:孔大山 / 编剧:孔大山 Dashan Kong/王一通 Roy

宇宙探索编辑部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