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一个靠着一股执念过了大半生的“民科”,因为执着寻找“外星人”而过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生活,妻子女儿相继离开,外甥结婚却掏不出一分钱,抱着同样理想的同路人也慢慢走散……编剧用比荒诞更荒诞的现实,一轮又一轮地嘲笑着他,他低下头,唯唯诺诺,不反抗——但,也,不,配,合。
主角唐志军身上的劲儿,也是电影的劲儿,撑起了整个剧作的反叛内核,一个干净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眼中是如此的纯粹和干净,是如此简单又固执。是动物性的,像鱼碰上鱼饵,只想拼命游过去,一口吃掉,暗流或者危险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那些懵懵懂懂的孩子,在水坑里玩泥巴,他们把自己身上弄得脏脏的,天黑了也不知道要回家吃饭,冷得流鼻涕的时候又把一下吸回去,直到堆出来一个心爱的样子,幻想这坨泥巴是自己的整个城堡,是天外来物,因此开心地大笑起来视若珍宝的人,他们难道不才是最幸福的吗?于此对立的,是开头的一家要资助编辑部的公司,他们美其名曰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内里却连太阳神是谁都不知道,沽名钓誉沉迷于欲望的大人啊。
【冲突的制造】
对抗、有劲儿,然后巧妙化解,这是编剧&导演孔大山喜欢又擅长的方式。
不止一次地,孔大山为主角唐志军设立了一重又一重的障碍,以一种极其荒诞的形式,宇航服套在身上却脱不下来了,先是110,然后120,最后是吊臂车,以一种现代人的玩笑,清醒地拍着唐志军的巴掌。
【形式、套用】
片子套用了一些类型片的形式,
一开始便是套用电视台采访的形式——画幅色调,时代感的背景音乐,人物的衣着装束。唐志军在巅峰时刻被电视台采访:“人类所在地球是一粒沙子,宇宙比地球上所有的沙子加起来还大”。形式的借用会让观众在特定情境下更方便理解表达,一方面也是全片“荒诞”感的来源之一。由此又带出一直延续贯穿到底的伪纪录片感,尽管全片没有任何一句词说道其实是一个跟拍唐志军的纪录片,但相信每个观众,都把镜头当做了一个跟拍唐志军的纪录片视角。
公路片,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途的时候,片子也公路了起来。新鲜的场景,不同的人物,篇章感的形式,给片子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另外还有出片名时的各种人类探索宇宙的名场面合集也给我留下了印象,像是一些科学专题片的片头,感觉是一个宏大的背景交代,但让人忍俊不禁。
【人物关系的变化】
最显著的人物冲突,也是引导整个剧情走向的,是他与队伍里的其他人的关系,特别是秦彩蓉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从秦彩蓉糊弄他,到暖气费交不上打压他,最后一番演说理解他,促成了这趟旅途的上路。而后,扑面而来的各种挫折,让秦彩蓉清醒地面对现实,扮演了一个调侃着的角色,为片子增添不少欢乐的调性,而最后她在被狗追逐时终于信念崩塌,而让人最心疼的,却是团队里另外毫无怨言的两个人——那日苏和晓晓也在此刻不约而同的抛弃了他。那日苏放在老唐手里的土豆,此刻却是沉重的三个石头,令人颓唐沮丧,导演安静地沉默无言地处理了这场戏。果然让成年人的信念崩塌,总是因为最后一根莫名其妙的稻草,然后溃堤千里,表面上却波澜不惊。
(到这不得不夸一下各个主演的演技,真tm牛逼)
另外两重关系的变化,是唐志军和他女儿的关系,这是唐志军自己内心的冲突,他不理解不原谅女儿的离开,认为女儿再有点好奇心就好了,直到结尾在婚礼上,他讲出了生命的奥义的时刻,才真正和女儿实现了隔空的和解。
另外一个关系,他和王一通的关系的变化,如果以王一通就是所谓“外星生命”的假定来说,我更乐意把这个关系变化称之一个引火索,一个引导唐志军的内心发生宇宙爆炸的创世之柱。
【感觉不足的地方】
对女性的刻画,社会总乐意把男性描述为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身上更富有高尚的“人性”,社会鼓吹男生是长不大的孩子,而要求女性却更多地承担着表演“现实”的一面,母亲伟大的付出、歇斯底里的女人;这个片子里唐志军和秦彩蓉的对立,何又不是作者基于这样的价值所延展出的剧作呢。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偷懒的套化形式,也是一种不足够深刻的思考方式,在这样一部探求人类本质的片子里,却这么轻巧地便把女性排除在外了……
总得来说,值得4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