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部很成熟、引人入胜的影片。剧本是精心打磨出来的,非常流畅、连续而步步推进。它是一部文艺片,具有文艺片的一些特质(晃动的镜头、注重人物情绪和内心的刻画、类似于纪录片演员本色出演的表演以及哲学的沉思)。当然不是说这种小众的电影独立的电影必然就比商业电影走心或是更有艺术价值。虽然文艺片不乏佳片,但是文艺电影也会有很多流弊,比如破除掉对画面质量的硬性要求之后,它有可能就安于自己的过于粗糙了。还可能因为它以慢节奏著称,所以观影者默许了一种更慢更沉闷的节奏,但是某些没有经过精心推敲的杂乱、慢和冗长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好的文艺电影能够发挥这方面的特质并且慢和不经雕琢、生猛而带着粗粝感的表现方式是一种妙用,而不是模仿不到位的文艺电影,它们的慢或粗糙观众或许并不会买单。宇宙编辑部完全没有在形式上给人任何不适感,它大体是流畅、有推进动力,而不是拉杂随意的,并且还时不时用一种介于冷与不冷之间的幽默感拉回观众的注意力。文艺片与幽默感的结合,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即介于大众的娱乐需求与个人主义的表达之间,并且既保持了独立的风格又不流于素隐形怪,既有一种魔化主义的色彩,又是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与呈现。
以上说明了《宇宙探索编辑部》至少是八十分的。然而最令人称赞的地方在于它的思想深度,和动人的电影与诗歌结合的形式。不由得让人想到《路边野餐》和《帕特森》,但今天的感受是《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而且有一种自然、宇宙的呼唤与感应,并且有埋得很深的对世界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爱与理解,爱的神性、万物之间的联系与感应,就像一种直觉感知的朴素而神性的神秘体验,美好的感受便是对仁体的体验、合一、终极的禀受与回应。
对超自然、神秘维度的追寻,到了一种正常人都会哂笑的离谱的地步。但是它揭示了一种信仰(相信)的力量,这是一种真诚的信念,对超自然、未知与神秘的信念也意味着对迷信的包容。一种依靠信念、以及对“能量”的感知的认知与感受的方式,意味着对理性能力以及由理性推演出的真理的搁置。但是我们需要科学来证明一个科学命题的存在,在科学探索的边检,人的理智难以触及,人们无能为力的时候就用强烈的信念与直觉宣示着它的合理性(谁告知的信息?谁给的相信的勇气?),然而在科学可以证明外星人存在的时候,或许这也能够证明直觉、信念或是强大有力的想象是能够感应到正确的结论的,我们冥冥中所想见的,或许真的是某种来自未知与神秘领域的启示。我们的想象与类比,是理性与直觉的合一。
电影配乐方面我可能会觉得西方古典音乐名曲大串烧实在是有点不够完美,不过不得不说乘着歌声的翅膀选取是非常美妙的,并且弦乐的织体如梦如幻,真的有一种温暖的、飞升的感觉。片尾响起苏运莹《生活倒影》,是一首我很喜欢的,不大众也不小众的歌,有淡淡的伤感与治愈和植根于大地生长繁衍的生活气息,和电影的气质算是契合的。
最后,没了秦彩蓉这样的人,这个世界要么就不能存在、要么就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这是infp对现实的反抗与理解。
最后还有一句:我需要重新开始,每一天的我都这样说,我每一天都需要这样一个新的开始。不知来源,不知是写的还是摘录,也忘了当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