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推荐一部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
序
片中唐老师这个角色找答案的过程,类似我的成长之旅。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些契机使我得以爬出自己的温暖茧房,看到世界更多的灰暗面,这才惊觉自己原来是那样幸福幸运,回看我以往的某些选择难免显得有些“任性”,就似影片中唐老师的“我执”。这一路,尤其感谢家人在我背后默默地鼓励、支持和陪伴。我之所以能结识不少才华横溢的良师益友,大概源于自己的开朗性格。我无法抑制想跟同频好友们交流的冲动,交流行为本身就已使我获得足够快乐,再加上好奇心使然,导致我跟身边的人们往往能产生我预料之外的深切链接。对于这些相遇,我很难不满怀感激,这些“链接”同时也是生命对我最好的馈赠。
01
观完影片,我含泪而叹,这半掉不掉的泪可能就是我的人生状态吧。什么是我执?什么是孤独、陪伴、求知、探索、科学精神,以及生活还有爱呢?
我自认算是坦诚待己之人,所有真实的快乐、悲伤、痛苦、欲望、错误我都做好准备照单全收。“知行合一”只是在自我救赎,是撇开痛苦寻得内心安宁的最佳途径。从少年时期的“无规矩不方圆,苛责自己,尽力达标自己所谓的完美标准”,到后来青年时期的“包容自己”,用了我不长不短的几年时间,才终以品尝到些“何为包容”的门槛。细想,我的人生课题,也无非是“我该如何平静、快乐、又心灵丰实地过一生呢?”
我自就读小学一、或二年级时,因家中父母太过忙碌,大约多半的小学时光,都是在一位烧得一桌可口饭菜的老师家中度过。记得有天放学,大约在下午四、五点左右的时候,我在老师家中的阳台上,趴在小沙发旁的小桌子那儿写作业,突然家中伯伯拿着X市晚报叫我去看。在晚报封面的右下角,大概有目测一至两百字的一则小新闻,还带着照片----“X河上方惊现不明飞行物”,照片上有一颗像科幻影片中常出现的大型球状飞行物正盘旋在X河上方。这则新闻在我本就不安分的灵魂中埋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当时我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当我回溯过往,无不感叹“好奇”所带来的力量。
碍于我当时年幼无知,不太能意识到需要去求证新闻的真实性和追溯照片的来源,或许也可能因为那时媒体的公信力足以让大部分民众别无二心,媒体自可大刀阔斧收割着社会的最大信任,所以我至今也不知道那则新闻是否可以为存在“地外文明”提供有力证据。不过值得怀念的是----那时的社会环境“传递信任”就像人会呼吸氧气一样稀疏平常。
02
近几年我才逐渐明白小时候的种种经历对我来说在塑造亦或是改变着什么。那之后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某润万家的读书区坐在地上看书,一屁股坐下就是不知疲倦的几小时跑过,从《十万个为什么》到《世界未解之迷》等等,我囫囵吐枣,小手除了揉揉眼、支支头就是哗啦啦地翻书。后来我长大了些,大概在四年级的时候,我搬家了,楼下开了家可以办借书卡的书店,我迫不及待办了书店年卡,一有空就会去看杂书,从那时至今,书店都称得上我的“避世桃源”。
我的童年就在小脑袋、大问号中恍惚飞逝。满脑袋的:我是什么,宇宙到底有没有地外生命,玛雅文明又是什么,什么是科学… …诸如此类的奇怪问题。再大些的时候,我拥有了Ipad自由使用权,我了解信息的渠道肉眼可见的成倍拓宽,一得空我就去刷刷纪录片,寻一些小众的剧情片看,再顺手翻翻世界各地的奇异事件。一篇满足不了好奇心,我就想尽办法找更多篇去看,好奇心促使我彻夜不眠,我太想知道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了,我也很想知道我到底是什么?现在想来,那段时期可能可以戏称为我科学精神的萌芽时期?也因此我对物理有浓厚兴趣,因为物理总在讨论一些诸如”宇宙”这类的有趣话题,勾得我心痒难耐。
03
如今我熬过一年多持续看凌晨四点太阳的蜕皮迭代之旅,收到了通往更大世界的邀请函,身边也聚集了比以往更多更有趣的朋友,我原本以为就此我能安分好好休息、停留一段时间,没承想我的好奇心却只增不减,比往日更甚,不知满足的似黑洞般吞噬我的时间和精力。我想,好奇是自具生命力的,我为自己的迭代重生感到开心。那些陪伴我的激励语,无非是耳熟能详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如今看来,很多事情成败与否,可能不在于别人怎么看,只在于自己信不信,以及求知的欲望有多强烈。或许可将其类比为“诚信、信念”,因为“信”,所以人能汲取到无穷能量。
如果世间本就无法度量“真实的尺度”,那我就做自己最忠实的拥护者----诚实待己。
我们都只有这一辈子,一期一会。珍惜,热爱,好好照顾自己,我且向死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