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影片还没形成自己的深刻理解前,忍不住刷了影评,看完高赞影评,再次感叹人类的大脑和文字才是最强CP,二者缺一不可,才能将洞见和想象完美的呈现出来。原本我希望通过对电影的理解来给予自己一些总结和反思,但看完影评我有一种退缩的冲动,那是对比之下的望尘莫及和自取其辱产生的退缩。可转念一想,如果因为他人的碾压就果断放弃,那就只能永远被碾压,倒不如逆流而上,博取那一点点的进步空间。
之所以急着刷影评,是因为我不晓得怎么对影片做理解和思考,在我的直观感受里,就是跟随主人公去追寻异常信号的源头,追到最后,答案是寻找人存在宇宙的意义,这里有种很强的割裂感,故事像是在探案,引领观众跟随主人公的节奏去找寻那个“凶手”,答案却告诉你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的意义。在当下这个人生议题被反复拿来观赏的年代,这个话题实在是谈不上新鲜。
拿它做科幻电影着实是太勉强了,我虽然讲不出科幻的本质,但起码的逻辑得要有,影片并不侧重逻辑这一块,比如外星人是怎么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交流的,还有520块买根骨头也让人觉得荒诞,这哪里是科学家的行为。
说实话,我没解读出电影想要传达的意义是什么,这肯定是我的问题,我甚至怀疑这是面对小众群体的影片。高赞影评里指出人物设计的特点,四个主角可类比的是西游记师徒四人,我真心佩服这种想象以及连接能力,一番描述让你既觉得很有道理又让你对人物之间有了更清晰的理解。除了人物的设定,还有很多其他元素的加入都是我必须借助他人思考才能大致了解的东西,这让我更加确定每一部影片都有它的受众群体,评价不论好坏,但都必须建立在懂它的前提之下。
太宏大的命题我实在无能为力,那就说说电影中的人物吧。唐志军自然首当其冲,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编,除了执着和贫穷,好像没有其他鲜明的印象了,电影开头他的贫穷一览无余,我不知道是为了凸现他的执着还是想告诉我们人存在的意义和金钱关联不大,又或者兼而有之。但是这个人物很难让人共情,他身上的故事与常人的重合度太低,现实世界里有多少人愿意为了热爱去放弃物质条件,又有多少人能30年如一日的坚持日渐式微的东西,这里面的孤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更是被抗拒和排斥。整体看下来对他的感觉就是浅浅的尊敬,再无其他。最值得讲述的其实是秦彩蓉这个人物,多面且真实。初看你会觉得这个人物是反面的,扫兴并且带有一丝刻薄,这些是从唐志军这个角度反衬出来的,如果从她的角度代入,她是活在现实里的人,为公司拉赞助开源节流,努力创造好的办公条件,对老板的不切实际提出质疑,事实上一个组织不管大小都需要这样的人存在,万事万物都是需要优先保证生存才有其他的可能性。但同时她是一个善良的人,老板被卡在宇航服里,她求助、她流泪,她完全没有落井下石的姿态;老板坚持要去探索异常信号,纵然万般不愿依旧陪同上路。有个片段讲述她之前听信老板的话搞了天文望远镜的生意,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认可唐志军的,否则怎么会听信他。而探索途中她的抱怨是人在面临未知时对已知的一种怀念,人都会追求确定性,我不认为她有违背道德的行为,也不会因为不够完美加之谴责。反观晓晓和那日苏,他们都是顺应唐志军的代表,可是他们进行这趟探索之旅的必要性又显得非常单薄,并且人物形象没有清晰的记忆点。
年纪在这了,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太过执着的追梦并不会拉进我们的距离,也不会带来内心强烈的波动,反而那些细碎的平淡的甚至是不完美的才会有强烈的共情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