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会专门为一个电影写一段观后感,但《宇宙探索编辑部》值得我花时间记录下我的感悟。(这段观后感不涉及剧透)
虽然大致有对这部电影主题和风格的猜测,但孔大山导演所带给我的共鸣、震撼和后劲仍然远超我的预期。
他实在是太懂80后了。
【飞碟探索与民科顶点】
正如唐志军曾经活跃过的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段时间曾经是国内外地外文明科幻探索氛围和热情最为高涨的时期。
亚洲电视台里播放的是真假不明的解剖外星人独家节目,明珠台热播的自然是该领域的代表作《X档案》,《哆啦A梦》在多部短长片中都有各种人类与外星人接触交流的情节,父亲的书架上我最喜欢翻的杂志就是《UFO飞碟探索》,他对于购买天文望远镜与我一同观测月亮这件事果断坚决。
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小时的我对此深信不疑,毕竟这个世界可能是无限的,既然有人类这种灵长类智慧生物的存在,必然会有其他类似生命与我们同处于此吧!不过是我们并未相遇或没法发现罢了。
也许每段故事,每个线索,无论有多么轰动,在这里总会以一种“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就像天降异象是菩萨下凡,UFO是气象气球的反光,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真有真的理由,假有假的理由,每一种理由都看似无懈可击。
但世界上还真实存在着各种“不讲道理”、“没有任何理由”的现象,这是我们人类认知领域以外的部分,也是驱动探索的力量。如果我告诉你“其实黄金是星星的碎片”,唐志军告诉你“电视机的雪花是宇宙的余晖”一样,你会相信吗?
黄金真的是星星的碎片,而“雪花屏”真的是宇宙的余晖。唐志军不是在对着显像管电视机发呆,他仿佛是一个雷达站的工作人员,数十年如一日在坚守观测宇宙的波动。
(注:因为老式电视是从四面八方接收信号的,而在奇点大爆炸后,宇宙能量逐渐释放,高温以及高强度的辐射向外膨胀。 随着时间的流逝,宇宙逐步降温,微波背景辐射也慢慢形成,并且在每个角落均匀分布。 即高能量冷却为光,并逐步转化为微波,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无线电波,因此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的“雪花屏”就是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杰作”。)
【我们的不凡经历】
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唐志军当成是“病态”,因为他的经历和我们从前的遭遇有关系。你要如何去说服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猪的人,猪是长什么样子的呢?正如唐志军对于他的理论实践,再也没有办法给身边的人诉说,他怀着这样的信念或者那样的秘密,一个人孤独地历练等待。
村中的中年人所告知的内容是真是假?也许大部分人都一笑置之,但唯有唐志军选择了深信不疑。
我不想评论唐志军这样选择的对错,正如我们曾经目击过UFO的几位同学,从来都不会“奢望”其他人相信我们的故事一样。
只有见过了,知道了,你才是站在[那边的人],否则也只能把我们的故事当初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所以和很多观众不一样,从一开始,我(或者另外四人)就能过和唐志军产生共鸣,我们知道他不是疯了,他只是太过于执着罢了。
唐志军和陨石猎人可能只是生不逢时,但他们追逐真相、探索世界的热情与科学家无异,他们仿佛被困在了这段时空,以致于他们的坚持在现代社会被一种近乎怪诞的方式被呈现出来。
是追逐的初心不改,还是画地为牢?
其实看似最“正常”的秦彩蓉被困在了【入世】的极致而忘却了想象力,那日苏与晓晓则选择了一种相对折中的处世态度,更多的是作为仍然存在理想信念的旁观者去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与失望。
用唐志军的观点来看,前者失去了“好奇心”,后者则仍存“好奇心”。
毕竟“有好奇心是好事。”因为这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得以继续进步的力量。
那么,失去了好奇心的秦彩蓉作为一个“凡人”,是注定与我们所期盼的人生观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吗?也不一定,秦彩蓉只是选择了她的生存之道,一段以自己的方式陪伴唐志军的修道之路。
离开了北京这个【入世】极深的城市与孤岛般的编辑部以后,唐志军的经历似乎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他注定要与这些缘分相遇,还是离开了【入世】的业障,回归单纯以后才能如鱼得水?
【生命的意义】
宇宙的终极与人类的存在意义是什么?这部剧可以去模糊了两者的边界,在经历了一段又一段光怪陆离的故事以后,我们好像找到了答案,又好像仍然感觉模糊。
其实我们有时追逐的答案永远得不到回答,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只属于你一个人。
也许教育制度让我们经常去依赖“标准答案”,对于有求必应,似乎也会有一种盲目的崇拜,我们崇拜神灵、崇拜智者、崇拜先知、崇拜预言家,但这部作品告诉我们,我们也可以去崇拜我们自己。
正如最后,经历了这段堂吉诃德式的大冒险后,找到答案,释放和面对本我,最终放下了执念与困惑的唐志军。
生命是属于每一个曾经追逐过梦想的、努力想象过的、平凡人的浪漫挽歌。
就像片尾曲《生活倒影》的歌词:
你要学会坚强和面对
还有发现身边的美好
(这片尾曲和彩蛋真的震撼到我的心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