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是怀着报复性观影的心情走进影院看《拆弹专家2》的,因为不可抗力,整个2020年,院线中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港产片,上一部刘德华主演的《热血合唱团》,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充满了说教,缺乏信服力。放眼今日香港影坛,能够持续出产并持续出产拿得出手作品的导演,似乎也只有邱礼涛了。在上一部《拆弹专家》里,惊心动魄上演的争分夺秒戏份,抛掉了杜琪峰式宿命观照,直接回到了类型片本体,用最原始的视觉体验将此类影片的爆裂风味呈现给观众。在此次最新的这部中,这种“回归本能”的意味有增无减,于阴晴不定的抗疫大势下,似乎更有绝地重生的意味。
但需要说明的恰恰是,本片完成的日期是在2019年,完全预料不到会撞上纷乱的2020年,片中角色设定,亦完全同上一部无关,是另起炉灶的另一位英雄。刘德华饰演的这位英雄潘乘风在某次拆弹任务中不幸被炸断左腿,凭借惊人毅力完成了体力恢复,终于未能被警队再次任用在拆弹一线。整部《拆弹专家2》即是围绕这个叙事前提展开的,即是在观照作为第一男主角的潘乘风无法担当惯常意义上“孤胆英雄”角色之时所做的人生抉择。同许多立足悬念的影片不同,《拆弹专家2》所建立的悬念——潘乘风究竟是否堕落为恐怖分子——是以大量角色陈述或脑内闪回来完成的。来自潘乘风女友庞玲(倪妮)和亲密战友董卓文(刘青云)在恐袭案发之后追捕过程中展开的回溯段落,是潘乘风由痊愈到逐渐失控的一段叙事空白期,由怀揣重返一线理想到直接反复表述“抗议”不公的暴躁表现,《拆弹专家2》呈现的,不再是一个单纯正向的城市守护者,而是一个面对眼中扭曲的世界,逐步与理想脱轨的个体。
这亦是邱礼涛这部导演续作与众不同之处,《拆弹专家2》主动与首部曲的角色构型脱钩,继而将这套片集所赖以建立的警匪类型要素反向化处理。影片中固然连番出现极致火爆的场面,但由这些场面带出的,并非直接的正邪对抗,而是经由潘乘风这个角色的堕落与悔悟过程带出对自我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的重塑。影片借由对香港人非常熟悉亲切地标的狂轰滥炸所要呈示的,恰恰是浓缩于潘乘风这个具体角色内心的无所适从与天人交战中的壮烈情绪,这种情绪在以往的香港电影中基本上是见不到的,或者说在以往的香港电影中所表现的爆裂与癫狂,是更普罗娱乐意义上的刻板化气质,直接趋向于“服务”观众对此种类型的场面与角色期待。
作为影片当仁不让的唯一男主角,潘乘风如同一个黑洞,吸收进来自片中警方、恐怖分子及社会各阶层人群投射的潜移默化情绪,并将他们的交互反应纠合于自身性格的流变。当明白自己的真正身份及与终极boss马世军(谢君豪)的关系之后,潘乘风迅速作出了抉择,这抉择非常重要,在片中有效消融了他自身万箭穿心般纠缠的心魔,也向观众证实了他的从业本心事实上从未更变。这个角色的立体性来自于他失忆后的反应,但立体性只是潘乘风身上的诸般面向之一,最终角色依然选择了一条抛开了过去、失去了将来,更永远消散了当下的归路,将一生献给了他的理想。
在邱礼涛的电影中很少看到如此紧密结合了大场面、重口味、灵魂拷问与人情观照等要素的文本。通常来说,邱的电影总是专注一端,比如位列三级的《人肉叉烧包》《失眠》,清新小巧的《了不起的爸爸》、谨守类型规范的《夺标》《黑白道》等,令其在每年丰富的产量中游刃有余在各种规模的市场环境下。反观《拆弹专家2》,即便不是作为多事之秋的年末猛片,其剑指华语主流商业片市场的野心也已经非常明显,在这样一部充满物理火药味的影片中如此用力将心理火药味加诸角色而且是一个角色身上,实际上是“反类型”的,需要更多的创作勇气。影片中的董卓文、庞玲,尽管也备受煎熬,但充其量只是潘乘风心魔外化的受害者,偏执狂如马世军,最终也不过是将他的所谓“理想”坚持到底的人物,尽管谢君豪贡献了本片中最入魔的表演,但这个角色本身是欠立体的。唯有潘乘风,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他由一个城市守护者转向破坏者,再次成为其实不具备个人英雄能力的个人英雄的转变过程。最后青马大桥上的最终任务,是靠警队群力完成,但这其中若少了反复确认自我的关键一员潘乘风,恐怕就很难成立。
片中颇有意思的桥段是庞玲对失忆后的潘乘风“反向洗脑”,试图将其重塑成为一名并不存在的卧底,但这一行为很快失效,潘乘风不仅选择接受自己的真实身份,更选择接受因为自己的泥足深陷而丧失了的与庞玲的爱情。光明坦荡最终战胜了机关算尽,在影片中创作者也许试图为人心涣散的世界开出一剂良药,即是打破业已根深蒂固的种种虚妄执念与成见,先直面自己,再直面外部世界。
观看《拆弹专家2》,同时也很容易联想到最近刚播完的tvb剧集《香港爱情故事》,与《拆弹》炸毁香港不同,《爱情故事》里蜗居屋邨与㓥房的年轻人,选择拥抱具体实在的情感,共同抵抗楼市高企的资本“乱世”。本质上,我觉得这两部作品是异曲同工的,想象的毁灭与对现实的接受,是释放心魔的一体两面,最终都要回归到如何认知自我的肉身同本心的双重存在。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会有自觉过不去的艰辛之路,但人类从未灭绝,可能凭借的,是文明形成以后所同时建立的“一口气”,或者叫作“情义初心”。
《幕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