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注意!!!
剧透注意!!!
剧透注意!!!
如果您没看过却点了进来,那么接下来就是剧情简介!!!
潘乘风(刘德华饰)和董卓文(刘青云饰)在一同处理硫酸案时成功救出两名人质,但在最终关头疏忽致使意外发生,一未关注到的炸弹爆炸,致使潘乘风一腿被炸断。
努力复健,拼命想要归队,但结果如何。
接下来是影评部分
1.镜头处理方面
处理真的没话说,从弹出“五年之后”的一张黑白页过渡之后,大概就能猜到中间藏了很多很多的悬念和伏笔。(但我着实是没想到中间剧情这么nb!!!这五年做出的抉择也太tm多了吧!!!)
开篇直接经费爆炸,从机场航班降落,家人相聚的温馨画面开始捕捉,再到炸弹引爆的紧急疏散,疏散无果后火焰将人类头骨焚烧殆尽的涅灭。镜头相当之紧凑,作为观众来说我当下的观感就是,落座,放松,紧张,战栗,无力。
“好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以炸裂的情景把你拉扯进这个故事。”
当火焰把整个机场燃尽之后浮现在我脑子里的就是上面这一句话。
这一系列镜头就在一瞬间把我从观众的上帝视角转变成为经历者,这其中的感受真的很难言说,很容易唤起我的,渺小感。
接下来的一个倒放,实话实说的话,我真的很难在这么大的荧屏上看见镜头的倒放处理,很胆大,观感也是出奇的好。
之后是对于压感炸弹的现场引爆,以及两个压感连通炸弹的拆除。(其中还反应了男女朋友诀别之后过激的关系处理方式,虽说进行了艺术放大化处理,但看着实在脊背发凉)
这里音乐的转变不得不说实在是太在点上了!!!
在炸弹停止闪烁后音乐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激烈,每一下的重音落脚点全都敲在了碾在了心脏上,两人落地后音乐骤停,但在观者松了一口气之后,镜头拉向被关在微波炉里的猫咪。
而接下来的分镜处理,我愿称之为在我高血压边缘试探的教科书级别蹦迪。
先是潘乘风如释重负的一笑,用甚至可以说是温柔的眼神,打开微波炉的门,猫略微局促而迅速的跳出。镜头骤然拉进,失了压力炉底拖称弹起。
红点亮起,音乐骤然出现像是从地底里翻起,爆炸声很大,因爆炸而出现的坑洞内,红色血液晾在灰色的尘埃和土砾里异常扎眼。
镜头转至病床。
镜头转至复健进程。
镜头转至五年后。
在我再一次看见爆炸的镜头之前,一切的一切的色彩都显得昂扬且乐观。
一切都没有说明,导演可以的抹去了“观众可拥有上帝视角”这一条框的限定,遮住了我们的眼睛只给予我们的单一视角。
而就在这场爆炸之后我也还坚定的不移的相信,阿风(潘乘风)是来拆弹的。
这也变相说明了在之后的之后,我得知阿风是真的“复生会”核心成员,是真的抱着杀人的目的装弹的时候是有多震惊。
这也是我想说明的,关于分镜遮挡留白的魅力。
那个镜头我印象深刻,庞玲和董卓云一起去问关于那项“一级机密”的详细内容。
庞玲的侧面遮住了大部分镜头,董卓云正在情绪激烈的说话。
这时两滴泪凭空落下。
如果单凭我个人喜好来说,这部影片里角色的哭大多大多是隐忍着,默不作声着,等大多数的眼泪落在地上,再去抹掉沾在眼眶上的那些。
这种情感宣泄方式不痛快,很绵长,选取过多这样的“流泪”方式可能会使观众感到压抑。但这次镜头的分镜处理的实在太漂亮了,每一次都能感受到角色不一样的心境,丝毫不让我觉得无趣,而是真实。
对,真实,虽然经过了很多很多艺术化和巧合化的加工,人物的冲突密集,但这一幕幕镜头能让我感受到真实。
非常非常的,为此感到开心。
最后一点,对于插叙的安排以及镜头切换之流畅,真的观感很爽很丝滑,但安排多了之后难免会陷入套路的怪圈,总是在说明一个疑点之前安排插叙,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哪怕已经知晓这五年间一定发生了很多,但也会觉得有些刻意的寻找镜头上的对称。
总结来看,每一个镜头的选择真的考虑了太多太多,也请记得一点,这类佳作向来是瑕不掩瑜。
2.剧情设计方面
因为自身的兴趣,对带有悬疑要素的影片很有好感,但评判标准也自我感觉会更严格一些。
全篇剧本冲突最激烈的几点,个人认为是在阿风(潘乘风)和白毛(马世军)相遇之后。
阿风用暴风雪的id登陆上暗网的“复生会”。从这里起,我神经开始绷紧。
(以下涉及大量剧透!!!)
先是庞玲的到来,这场狭小房间里的对手戏直接给庞大的叙事拉开序幕。
她没有直接告诉潘乘风他们有任务在身,只是问他是否还能继续执行任务。潘乘风只记得庞玲的电话号码这一桥段,我起初真的认为这只是为了男女主的感情线线,而单独抽离出台词来划定。
“我只记得你的电话号码,其余的什么是真是假我都不能判断。”
“你信我,你就是警察;你不信我,你就是逃犯。”(这里是记忆中的情节,和原话可能会有出入,还请见谅)
这一句话也和后面的剧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看到这里,我又怎么会猜到庞玲真的是为潘乘风植入了冒充的记忆?
或者虚假的叙事真的让人觉得顺理成章,以至于等潘乘风唤起那些真实回忆时,我在电影院里有多么的惊诧。
潘乘风去到“复生会”,和失忆前的那些“复生会”成员见面,这一段,真的设计的太好了!!!(所以我在第一part关于镜头那里没有怎么提,放在这里会比较完整和合适)
当一个正在重塑世界观的人,踏入一个被“灭世”这一观念挤满的地方,会怎么样?
剧情把潘乘风这一瞬间的恍惚和恍如找到归属的感触进行了放大化处理。
——潘乘风将庞玲给他,用来监听情况和通讯的手表放进了隔绝通讯的封袋。
这里我的理解是,复生会成员所说的“同伴”这一词,潘乘风是真实的被之打动。谁都会需要同伴的,志同道合聊的来的人会自然而然的带来亲近感,这是很正常很正常的一种情绪。
但这种志同道合,是在对社会带有共同憎恶的前提下,该如何处置。
剧情很自然的把这一冲突带给了观者,在“狙击手”袭击了董卓文之后,这种冲突感尤甚。在这种秩序的社会,你只是残障,而在复生会,你是领袖,你被人敬你被人信你的痛在这里全部有人感同身受。
你会怎么选?
剧情处理并没有刻意回避“灭世”这个概念,这也是为什么会塑造白毛(马世军)这一人物形象。从我个人的解读来说,这是把人人都会有的落寞感,和觉得社会制度对自己的背弃感,放大。影片中有一句话,董卓文说:“但是制度不会因为一个董卓文而改变啊...”包括潘乘风说的:“是这个社会有病。”
可能会觉得既视感很强,但是无力感是相同的。面对无法改变的体制,不敢承担责任的上司,自己拼命的努力但一切只是徒劳,只是徒劳。
过于钻牛角尖的去考量这一点,是很可怕的。
于是灭世感就会顺理成章的出现。
而剧情处理的优秀在于,他并不否认这种感触,他甚至承认这种感触,之后,他一点一点的告诉你,出现这种感觉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他也认同你的负面你的不如意。
出现灭世观念的人,是偏激的,但也同等脆弱,他所需要的是他人的认同将他的愤怒和无力包容。没有人无所不能,在经历无可言说的挫折之后能自我处理情绪的是少数,需要被分担的是多数。
而情节再一次塑造了一个巧合,潘乘风作为拆弹专家,他所要保证的是市民的安全,而旁人在潘乘风情绪波动的这个时候,关注的还是市民的安全。虽然如董卓文所说:“之前的潘乘风,不要命的去救人。”但没有人去关注他的情绪,无力感、背弃感和不被需要感,会瞬间把人淹没。
来到复生会,就是再一次重拾灭世感;看到复生会成员“狙击手”袭击董卓文,就是抽离灭世感;阻止复生日的到来,亲手颠覆自己的曾经,这是救世,是救己。
此处我会跳出电影颠倒叙事的束缚,解读我所认为的复生
(1)失忆,忘记自己所有的曾经,不管是那个拿生命救人的潘乘风还是那个被制度抛弃而彻底偏激的潘乘风,他有机会,像阅读小说情节一样从旁人口中了解故事梗概,而在选择是去成为过去的某一种,还是去复生去重塑自身。
彻底的不被过去束缚是不可能的,他背上了从过去传至如今的负罪感再去赎罪。
(2)当我看到潘乘风刚刚逃离那个2000秒倒计时的炸弹,从车里走下来的时候,时间已经很紧迫。
他对着面前的所有人说,这是我的计划,我一定能想起来的。
这个场景是从我自身来说的看一遍泪崩一遍。很难描述的情绪,为自身赎罪什么的解读在我这里说不通,他作为一个忘了一切的人可以选择什么都不管,但他插手了。
他最后选择和装载炸药的列车一起跌入河里,潘乘风最后绑好炸药,看着董卓文离开桥面的那个笑。旁人都在哭,全部在哭,但潘乘风说完诀别的话是对着迎面冲来的列车笑,表情极平稳极有劲头,和他最开始准备拆弹的那个表情特写一样,但这一次是引燃炸弹。
火焰燎尽一切,往下跌的镜头真的具有一种静心动魄的美感,我很容易联想至那个硫酸案,那个落上他的血的坑洞。
和马世军对视的笑,我解读为和过去做最后的诀别。
我想把这一幕比作的意象是,在无边荒漠里看见的滔天洪水。
(3)对于白毛(马世军)这个角色,我的感情很复杂,或者这也可以影射为如果潘乘风没有失忆,他会成为的样子。
白毛(马世军)是个疯子,聪明谨慎又不乏感情的疯子。聪明,于是在送给潘乘风的义肢里装上监控设备;谨慎,于是要把潘乘风抓过来面对自己也是小心设计。
但他有感情,潘乘风在最后关头说的“他是有多想我记得他啊。”
喜欢一致所以贯彻始终,四个按键六种颜色,一切的一切都指向记忆里那唯一一种的排列。
在潘乘风求他终止计划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这些,记得自己,那他就以死亡的代价终止一切;不记得自己,那就当作曾经的潘乘风已经死去,那就由自己完成他的复生。
这个疯子踏上了列车的指挥间,将控制列车停下的装置彻底破坏。
换一句话说,他没想过自己要活过“复生日”。
他要在他们千挑万选的日子终结一切。
他要复生。
(4)影片的最后,庞玲选择消除记忆,而我好奇的最初相见的那一幕终于放出。
“对不起,但我是故意的。”
“因为想你记得我。”
往深里想的话,记忆里的很多东西,很容易感同身受。
神性人性和兽性,灭世和救世,偏激和疯狂,完整的叙事,关系的冲突。
一切一切编排的恰到好处。
或者在我的记忆里,我已经给它编排了一个“复生”的别名。
感谢阅读。(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