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小看了这部电影。我以为就是普通的警匪片,拆弹,看动作,爆破场面的爽片而已。但电影开头一席话让我心头一震:“一瞬间炸成颓垣败瓦,生灵涂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愤怒。”
前期故事
故事开头,刘德华一样是个称职的拆弹专家,拆了一个又一个的炸弹。为了救人,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无物。很不幸的,一次的粗心,配上精密的炸弹设计,他没有了一双腿。
同行拆弹的朋友高升了,他并没有气馁,继续自己的训练,希望有一天能重回前线救人。奈何警队没有勇气承担风险,拒绝了他。一瞬间,他尝到了被用完就丢弃的滋味,为人民付出了自己的脚,换来的只是残疾和不被重视,好几记重拳全打在他身上,他终于不得不承受现实带给他的失败感,开始性情大变,自负,又或许是自暴自弃。
画面一转,几年后,他身手矫健地执行任务,然后爆炸了,醒来后失忆了,大家都认为他是恐怖主义的参与者,当成罪犯一样对待,而此时的他,是那么的无辜,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选择了逃走。观众也都相信,他其实是无辜的,都在盼着他证明自己的清白,盼着反转。
反转再反转
终于反转来了,前女友告诉他,其实他是反恐卧底,正在执行任务,企图捣破一个充满精英的地下恐怖组织。而之前的那些自负,辱骂朋友,发脾气,全都是为了当卧底的演技。
正当观众沾沾自喜的时候,反转又来了。其实他确确实实参与了恐怖袭击,而且还是主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社会的悲愤,造就了这个组织,造就了这一切摧毁。而自己是卧底,不过是前女友为了让他戴罪立功,编织出来的谎言。
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设定,够写实。没有人天生就是菩萨,没有人带着主角光环,永不犯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破坏,摧毁,伤害,杀人,包括我,和正在看影评的你。
和刘青云的兄弟情
刘青云看似是配角,戏份不多,但是出场意义重大。他从都到尾,都心系自己的兄弟,甚至在众人说刘德华犯错的时候,只有他认为他没犯错。有一场戏,刘德华劫持了他的车,要求他载自己到山上,然后问刘青云,我是谁?
刘青云回答:我认识的你,有很多个,你想认识哪一个?是为了救人奋不顾身的你,还是不得志,性情大变的你,还是现在涉嫌恐怖袭击的你。
看似不起眼的台词,颇有禅意。潜台词是在问华仔,你想成为哪一个你?普通人不也一样吗,有善,有恶,有愤愤不平,有慈祥柔软,有尖酸刻薄,有时却宽恕别人,关键在你想成为怎样的你呢?
那一刻,我感觉刘青云相信,也希望华仔还是那个善良的华仔,而当下,我认为华仔也选择了“为救人,牺牲性命在所不惜”的那个他。这是对剧情很重要的转折,我敢说没有这一段剧情,或者说刘青云一开始就不相信华仔还是善良的,我想华仔记起一切后,会继续自己的计划,导致生灵涂炭。
刘青云后来得知卧底一说纯属谎言的时候,可以看到他顶撞自己的上司,为了自己的兄弟,他是真的连前途也不顾,让人相信他以前也是一样地保护华仔,举荐华仔,为他愿意两肋插刀,哪怕被华仔质疑自己,还是义无反顾。所以这段兄弟情的戏,确实值得一看。
电影思想:
回到电影开头引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想起了佛教的一句话:
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所谓拆弹,拆的是我们的嗔恨心。一念的嗔恨,能在一瞬间烧毁我们的善良与慈悲,一念的嗔恨,能闭塞我们的眼睛,导致我们善恶难分,固执己见。所有一切的破坏,杀伤,摧毁殆尽,都是源于一念嗔而已。
但每一个人,每分每秒,每一念,都是回头的机会。华仔在知道女友是骗他的之后,接触过自己的兄弟刘青云后,还是选择了择善固执,而不是继续自己本来的计划,本来的邪恶。
这里很有趣。为什么他会选择当一个好人?答案就是解读的角度不同,他是用良善纯真的心,去理解他悲惨愤怒的过往,愤愤不平的事还在,但他理解的方式已经不同了,而他不再放在心上了,转念了,那一刻他回头了,他再次成为那个,为了市民,牺牲自己性命的那个拆弹专家,拆除了名为大卫的核弹,也拆除了自己内心的炸弹。
带给我很大的深思,消灭嗔恨心,只能靠忍辱与慈悲。延绵万丈的大火,面对犹如大海的悲心,也只能熄灭。而忍辱功夫的最高心法,也不过是“不放在心上”而已。
影片最后的爆炸场面很壮观,破坏力惊人,我们不也是一样吗?我每天吃的肉,其实也是杀生来的,虽是间接关系,但数量已经惊人。轮回的洪流里,我们何尝不是因为一念贪嗔痴,伤害了众生,而导致了生生世世的复仇报复,变本加厉,冤冤相报,无有停歇。我想造成的伤害,比画面上的死伤还严重,而且还持续进行中,难以挽回。
结语: 这不愧是刘德华监制的作品,从大只佬,到新少林寺,到拆弹专家2,都是在传递浓厚的佛教气息。希望各位喜欢这部电影,欣赏这部电影,都能熄灭自己的嗔心,做个不发脾气的烂好人,宁愿吞下一口气,也不做难以挽回的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