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日更新,我收回之前的信心和夸赞。这两集烂的没法吐槽。就这样吧再见。
原文: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器》开播后,简单拽着时间轴拉了一下。简而言之,及格,但是不出彩,作为国内纪录片行业的口碑和流量担当,可能寄予厚望太多,有些许失望。
1.提到的“器”:石板、石锅、穿山七孔灶、竹编蒸笼、章丘铁锅、青堤菜刀、银杏砧板、四川酱坛子、蔚县粗陶、瓷器……整整十个,除了粗陶瓷器这几年被拍的不能再拍了以外,其他还是有些特色的。
2.五分钟以上的大故事:陕州薛辉明穿山灶、章丘王立方铁锅、乱入的杜西峰花打四门绝技、兰明路酱坛泡菜、张宏粗陶。穿山灶挺新奇,满足人们猎奇心理,花打四门勉强算作画面好,铁锅粗陶真的像一条里面的商业小短片。
3.匠心这个概念大概是2015年提出来,两三年的时间足够一大批人把这个主题做透,一条,二更,了不起的匠人,大国工匠,讲究,留住手艺,我在故宫修文物…不胜枚举,单看“器”这一集,主题好拍,但是不好出彩,果然,相比列举的那些,我觉得及格但是没有超越,或者说在这个主题下很难有超越了。而且这集的情感核心好像真就是匠心吧,略歪但是可以接受。
4.解说词强行赋予每个器物生命看的很尬,盘点一下:
我觉得你想体现匠人觉得器物有生命可以,但是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温情,而不是直接用嘴直说。台词顺撇
5.我个人一般不敢用一个字给一集起名字,一来太直白,比如第二集叫“香”,我觉得做菜的节目每集都能叫香;二来很难体现兼顾主题和精神内核,比如“花打四门”的厨艺绝技跟“器”之间其实关联非常牵强。
6.这一季没有记错的话第一次采用大段的主人公采访,我觉得相比以前这是一个虽然省时省事但效果不好的拍法。
素人主人公不同于文献纪录片那种专家采访,专家能聊出知识点,语言组织能力强。素人面多镜头说话多抓不到重点,听起来语调不自然,有的甚至用书面语,不排除提前写稿对着念的可能性。如果真是这样虽然无可厚非,但是还是有点跌下神坛的样子。
7.很多人说就是想看菜,我觉得舌尖最初的意义本也就不在菜里,菜从第一季开始都是作为载体,来体现中国人的乡情,勤劳,朴实,智慧和不同的生活状态。只想看菜的出门左拐看家有妙招家政女皇,盐和酱油多少克都给讲清楚。
8.总体来说吧,这一集相比与前两季,多了几分人工雕琢,少了一点点浑然天成,可能真是珠玉在前,后人压力不小,理解。接下来几集也会认真仔细看,个人认为豆瓣八分还是很有底气的。而且片子剪辑包装本身其实并不重要,在新年假期,舌尖可能给很多家庭提供了一个坐在一起重新打开电视机一起看一期纪录片的理由。在没有哪个主题比美食更能逾越代沟了。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2018)

又名:舌尖上的中国 叁 / 舌尖上的中国 3 / 舌尖上的中国III / A Bite of China III / 舌尖3

主演:李立宏 Lihong Li

导演:刘鸿彦 Hongyan Liu/沙洛 Luo Sha/骆永红 Yonghong Luo/黄鹤 He Huang/张木 Mu Zhang/陈硕仪 Shuoyi Chen/王申 Shen Wang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