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世界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玫瑰的故事》黄亦玫
黄亦玫的出现简直让我热泪盈眶。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罗杰斯提出“自我实现”是每个个体都存在的内驱力。
罗杰斯认为对真我的探索是人类个体的永恒命题。他的的自我实现理论主要强调人对自身兴趣爱好、可能性与潜力的探索与开发。
当内在的自我与社会主流观念发生冲突时,会出现焦虑、迷茫,产生心里防御机制,这也是当代人的通病。
而黄亦玫的精彩之处是尽管遭遇挫折,她仍能倾尽一生的激情与勇气去不断探索自我,探索无限的潜力与可能,如先导片中所说“用爱他的形式去完善爱自己的命题”,一切的探寻都是对完善自我的追寻。国内影视剧中这样人物无疑是突破性的!
从题材上来说,尽管人本主义火了半个多世纪,可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故事结构都是主人公确立目标、行动、遭遇挫折、解决困难、实现目标,用一个明确的短期目标讲一段故事,太常见了。“探索真我”、“自我实现”这种人生终极目标只可能在伟人传记题材里窥见一鳞半爪,更不可能把视角放在平凡女性身上。《玫瑰的故事》的出现终于弥补了这片空白,足够的时间跨度,包含社会激变人事变迁的大量篇幅,夹杂着人物的心理变化,迷茫、徘徊、脆弱、崩溃、蜕变、清醒、坚强、自信等等,让我对整部剧十分期待。
但平心而论,这样的故事不好讲,其他影视作品往往是靠故事推动人物成长,而这样的题材很可能更多是靠女主黄亦玫推动故事的发展,完全以女主为中心,她的爱恨,她的选择与成长。成败的关键是主人公的真实性,刘亦菲的表演能否取得观众共情,这已经不单纯是能否讲好一个故事了,成败差不多都围绕在这个核心女主身上。
打破题材空白的勇气值得赞赏,而且经过有风,也让我相信刘亦菲本人的体验派演技能撑起黄亦玫的内心戏,而且刘亦菲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她颜值气质让黄亦玫的存在很有说服力,即便不谈故事内核,把自己带入的与刘亦菲的恋爱也足够吸引观众了。
总之刘亦菲的存在加上这样的题材话题度必然不会低,只要故事流畅,黄亦玫人物性格立住了,心理成长有连贯性,这就必然是一个极具演技表现力的经典角色,也会是影视行业在艺术角度上的巨大突破。之后,拭目以待!
我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玫瑰的故事》这种传记性大女主作品的特殊性导致,刘亦菲和黄亦玫从颜值到演技到内心表达都没办法分离,扑了爆了都是她扛分不开的,如果说别的女主剧是女主剧情各占30%班底其他人占40%,那黄亦玫自己就占了60%,塑造成功了黄亦玫就是整部剧的胜利。
而且黄亦玫这个角色只怕也是非刘亦菲不可,刘亦菲与黄亦玫两个不同的人却有一种殊途同归的趋同性,这就是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自我实现是人类心灵深处的终极需求。(当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与罗杰斯稍有不同,但都是当前的主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