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次像这样内心沉静的看一个电影,还是看周梦蝶,看《化城再来人》。故宫,安静又嘈杂,古典又现代,里面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朝九晚五的打卡,骑自行车在紫禁城里穿行,展厅里那些述说着遥远的文化与辉煌的文物,经由他们的手,不再残缺落魄,继续绽放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美丽。
2 匠人精神。这个词也是这个纪录片大火的原因,我们太久没见过这样一群人,择一事,终一生。“磨性子”,“不能烦”“头三年老师傅就是这样让我们磨性子”,几乎每个人都谈到了这句话。我想起了纪录片寿司之神里的老先生,日本匠人,曾经是“择一事终一生”的代表人物;而在故宫里,这些匠人身上,普普通通三个字,“不能烦”,好像更轻而易举的连通了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未必能够像他们一样,但写一个文案,协调某个工作,甚至是停个车,炒个菜,又有谁真能做到“不能烦”?这样的耐性,让人肃然起敬。都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沉下来,而把握自己的心性,“不能烦”这三个字,更朴素的传达了这个道理,或者说,情怀。
3. 据说这个电影评星高,就是因为电影的受众自带了一种情怀的优越感。这一点我不否认,我们总认为自己手里握着“正确”这张牌,这张牌让我们觉得自己总是站在高处,睥睨芸芸众生。实际上这种“伪情怀”,恰恰是纪录片想要摒弃的东西。雕塑组的屈峰那段关于格物致知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我经常跟人聊王阳明,聊知行合一。从屈峰老师这段话里,我体会到了自己认知上的问题:格物致知,不仅是从主观世界到客观世界,再从客观世界回到主观世界;它是从人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这件东西和这件事情,在人与物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能从物的角度观照自己。知行不一的时候,常常是我们不懂得换个角度,放下“优越感”,反过来观照自己。
陈粒的歌声一出,此刻我又感动了。“择一事终一生”恐怕是我永远做不到的,但这份举重若轻,活在此时时刻的感觉,我着实要揣摩和体会几分。

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

又名: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 / Maste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上映日期:2016-12-16(中国大陆)片长:86分钟

主演:王津 Jin Wang/亓昊楠 Haonan Qi/屈峰 Feng Qu/王五胜 Wusheng Wang/王有亮 Youlliang Wang/杨泽华 Zehua Yang/纪东歌 Dongge Ji/陈杨 Yang Chen/窦一村 Yicun Dou/郭文林 Wenlin Guo/孔艳菊 Yanju Kong/史连仓 Liancang Shi/闵俊嵘 Junrong Min/恽小刚 Xiaogang Yun/徐建华 Jianhua Xu/张旭光 Xuguang Zhang/高飞 Fei Gao/周健翔 Jianxiang Zhou/黄嘉竹 Chia Chu Huang

导演:萧寒 Han Xiao

我在故宫修文物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