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磨坊,有钱人一掷千金的温柔乡,纸醉金迷的梦乐园,花天酒地的享乐地,浮华与糜烂在这里每天上演。她,莎婷,红磨坊的头牌歌舞伎,美艳动人,妩媚妖娆,风华绝代,逢场作戏投怀送抱只为脱离欢场追逐梦想,受尽三千宠爱却独缺纯美爱情;他,克里斯汀,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年轻英俊,善良单纯,才华横溢,违逆父亲远走他乡只为才尽其用出人头地,满腹浪漫情怀却从未坠入爱河。这一对主角放在一起,不引出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还真对不起观众,只不过对于观影无数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故事显然是俗套的可以。要是搁在古代的中国,不就是青楼花魁与穷酸书生的故事么,再加上视财如命横加阻扰的老鸨和财大气粗仗势欺人的富家子弟这两个绝对配角,齐活了。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在演变成悲剧之前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
喜剧,或者说爱情,是从一个误会开始的。莎婷误以为克里斯汀是可以使其梦想成真的公爵,用尽浑身解数去挑逗撩拨,可对此懵懂无知的克里斯汀哪见过这架势啊,如果说之前作为观众看演出有的只是欣赏、赞叹和新鲜感的话,那么面对这个有着致命吸引人的尤物先而火辣直接的魅惑、后又凶猛彪悍的霸王硬上弓,他可是完全看呆了,吓傻了,就像被丘比特射中了心脏,魄被勾了,魂被摄了,不自觉地咚一声就跳下河了。于是,克里斯汀想都没想的就对莎婷展开攻势,用的招数正是最擅长也是唯一可以倚靠的诗句。这招换作别的市侩妓女可能不屑一顾,就连莎婷一开始也是以“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来拒绝,可她毕竟也是个爱才之人啊,更重要的是,她跟所有平凡的女子一样向往爱情,所以她终于还是同意了,妥协了。当然,此时的莎婷虽然被感动也被征服,却仍谈不上情不自禁,她更多的只是被克里斯汀热烈的追求、炽热的情感和满脑子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唤醒了内心最脆弱的寂寞、最隐蔽的本能和最天真的幻想。爱情真如西德尼所说只是卑微低贱的人可望却不可求的奢侈品吗?不,我也可以拥有。因为克里斯汀,莎婷开始不信这个邪。
与克里斯汀恋爱的好处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克里斯汀是这样一根筋的单细胞动物,一旦投入就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在他面前,莎婷不用掩饰,不用伪装,不用防备,也不用强颜欢笑,做最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了,如此可贵的感受让她渐渐依赖这个男人,爱上了这个男人,从而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恋爱使他才思泉涌,使她容光焕发,他们不仅相处和谐,身体也合拍,再加上地下情的独特情趣,以及与公爵和西德尼巧妙周旋的偷乐心理,过得简直就是童话般的日子,幸福的惹人嫉妒。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从一开始莎婷就该预料到她在玩火,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公爵。公爵被莎婷迷得七荤八素,为她签下了红磨坊的合约,可这个傲慢、自负、占有欲强的人,怎么可能容忍看上的女人瞒着他跟别的男人有一腿,又怎么可能接受这个女人宁愿要那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也不愿跟着他吃香喝辣?该来的总会来。莎婷理智的决定用自己换回克里斯汀的结局,却在见到克里斯汀落寞痛苦的身影后,再也无法展现娴熟的演技,抑制自己的爱和痛苦,最终激怒了公爵,功亏一篑。
喜剧的轻松有趣归功于欺骗和误会,悲剧的高潮恰恰也在于欺骗和误会。一边是公爵杀死克里斯汀的要挟,一边是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真相,命运的安排为莎婷作出了唯一的选择,她无法抗衡,只能服从,亲手断了克里斯汀的念想,即便心痛难忍,流血不止。而克里斯汀呢,到底还是愚蠢的相信了,“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原来是真的,他后悔没听父亲的话,所以现在成了一个被拜金女子玩弄于股掌间的彻头彻尾的可怜的大傻瓜。最后的演出成了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点,克里斯汀在莎婷的歌声中听到了浓浓爱意,二人重归于好,可叹的是,公爵的袭击虽然没能伤害他们毫发,那句“没有人死吗?”却成了二人的魔咒,莎婷最终不支倒下凄美死去,最完美的演出也是最后的绝唱。
我为莎婷感到悲哀,不是因为她的病她的死,而是她不该真的爱上克里斯汀。集美貌、智慧、才华于一身的她一直以来都在为她的野心和梦想努力奋斗着,公爵的青睐使她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克里斯汀的出现却打乱了她的计划,原以为只是一时的意乱情迷,却不料越陷越深。在红磨坊打拼这么多年,莎婷怎会不了解物质的不可或缺,但是,沐浴在爱河中的她却贪恋着爱情的美好,几乎丧失了判断和理智。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曾经拥有远比天长地久来的实际,那么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或许正合此意,但莎婷本不清楚自己的病情,显然她所坚守的就是克里斯汀,她所憧憬的就是天长地久,为了他,她甘愿放弃几乎到手的大好机会,甘愿为他守节,义无反顾地与他私奔,甚至违心的做恶人以保全他的性命。在莎婷的心里,爱情与梦想、金钱之间孰贵孰贱、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可也就因为如此才更让人唏嘘不已。
反观克里斯汀,虽然他狂热地追求着“自由、真理、美、爱”的信条,虽然他爱得比莎婷早,却爱得那么表面、肤浅。我原无意指摘克里斯汀什么,直到他在大庭广众之上将钱丢到莎婷的身上,我才不禁鄙视起他来。这个男人不仅愚蠢,还很偏激、很幼稚、头脑简单,难道他以为这样的报复就能挽回自尊、消除耻辱么?这只能说明他输不起。他侮辱的不仅是莎婷的欺骗和背叛,也是自己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执著付出,他否定的不仅是莎婷的虚情假意,也是自己的一片真心。他的占有欲和嫉妒心并不亚于公爵,他的爱情观却要比莎婷理想主义得多,甚至可以说,他所爱的只是爱的感觉,纯粹、甜蜜、欢愉、兴奋、缠绵、痴迷、疯狂种种美好的感觉。试想,只基于激情、浪漫、想象和性上的爱情、缺乏必要的信任和宽容的爱情又如何经得起推敲和考验?所以,一旦挫折来临便一蹶不振,怨恨莎婷,因为她践踏蹂躏了他那些珍贵的幸福回忆和对爱情的美妙幻想。
有人说,莎婷既然决定私奔就该做好同甘共苦的准备,就该抛弃她的衣服首饰以表决心,早走了他们不但不会有误会,还能在外面过一段自在日子。现实点吧,没有钱他们如何过活,莎婷不会因为条件的落差而后悔埋怨吗?克里斯汀的嫉妒、猜忌和疑心会完全消失吗?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不是口口声声的爱情和信念就能解决的,因为在现实的环境中,爱情会变质,信念会被蚕食。
其实此片还有另一个译名——梦断花都,倒也十分贴切,克里斯汀的作家梦、莎婷的演员梦,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梦,在经历了一切变故后,被无情的粉粹了。蓦然回首,从极乐至极哀,恍若一梦,心有戚戚。记得影片的经典台词:“The greatest thing you will ever learn is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是的,爱与被爱是门学问,莎婷的死固然可惜可悲,至少她在最后这场考试中拿到了高分,实现了至死不渝的誓言,拥抱在所爱的男人怀里直到最后一刻也该无憾了,而对活着的克里斯汀而言,他的学习才刚刚开始,付出的代价却昂贵到足以抱憾终生。

印象中《红磨坊》当年似乎是掀起了一阵歌舞片风潮的,但因为我对此类型的影片兴趣不大,并未上心。时隔多年却还是看了,还码了那么多文字,大概也算是一种机缘吧。
红磨坊果然是想象中销金窟的样子。为了表现红磨坊的奢靡景象,导演毫不吝啬的将大段大段的胶片交给了歌舞场景,制作方更是不惜血本,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盛宴,缤纷缭乱的歌舞,华丽绚烂的布景,耀眼夺目的服装,还有在众星捧月中震撼出场的莎婷。无法想象妮可·基德曼的喜剧细胞如此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叫人吃不消,而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性感与浪荡也是她其他的作品中极为少见的表演,再加上与其他配角的相互映衬,前半部片子与其说喜剧,不如说是场闹剧。相貌俊朗的男主角伊万·麦戈雷格也表现不凡,出色的演绎了克里斯汀被莎婷误会时的羞涩单纯与追求莎婷时的大胆热烈的鲜明反差,不仅如此,其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美妙歌喉也着实令人意外,让人觉得既然已经锋芒毕露不做歌手可惜了,相信凭借此片伊万定俘获了不少女影迷的芳心吧。
爱情故事往往有观众不能理解之处,此片也不例外,而我把焦点放在了莎婷的病情上。莎婷突然晕倒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她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真那么不上心么。而且,晕倒的时机也太刻意了,关键时刻决不掉链子,就连死也是最浪漫的情境,所谓最该死的时候死。更奇怪的是,跟克里斯汀在一起的时候莎婷怎么就没事ni,虽然谈情说爱甚至ml的时候晕倒是件大煞风景的事,可这样才合逻辑不是么。难道这就是人称爱情的力量,紧张焦虑就会引起病发,激动亢奋就不会?或者,这样一来,克里斯汀以为莎婷说因生病而没赴约是谎话就有十足的借口了。不过话说莎婷从外表上还真看不出来已然病入膏肓了呢,化妆师该不会也是故意为之吧。
看到这儿,大概有人会说,看电影何必那么较真,有感动就够了。不错,这只是个爱情故事,你以为那是现实,其实不过是童话。然而,爱与被爱本就是现实的童话,既有甜蜜也有苦涩,既有精彩也有无奈,既有痴迷也有怨恨,既有嫉妒也有疑虑,既有浪漫的誓约也有严酷的考验,这才成全了爱情的活色生香、丰富多姿啊。

红磨坊Moulin Rouge!(2001)

又名:梦断花都 / 情陷红磨坊(港)

上映日期:2001-05-09(戛纳电影节) / 2001-05-24(澳大利亚) / 2001-06-01(美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妮可·基德曼 / 伊万·麦克格雷格 / 约翰·雷吉扎莫 / 吉姆·布劳德本特 / 理查德·劳斯伯格 / 加里·麦克唐纳德 / 亚采克·科曼 / 马修·惠德特 / 克里·沃克 / 卡罗琳·奥康纳 / 克里斯汀·阿努 / 娜塔莉·杰克逊·门多萨 / 劳拉·穆拉凯 / 大卫·文翰 / 凯莉·米洛 / 

导演:巴兹·鲁赫曼 / 编剧:巴兹·鲁赫曼 Baz Luhrmann/克雷格·皮尔斯 Craig Pearce

红磨坊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