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的直接感受是:「路边野餐」好好看。。。对文艺片素来宽容,可这次毫不犹豫地举了「不喜欢」的牌子。
大量的隐喻,回忆,现实,诗句交织在一起,只觉故事零碎混乱,到最后我也没看出来电影想要传递什么主题。是环保?是爱情?是轮回?是对世风日下的无奈控诉还是对生命起源的执意探索?似是而非,也许是我才疏学浅不懂欣赏。
电影里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一处是安陆与和尚的三问三答,印象中大概是「什么是罪;人活着去争夺资源是不是罪;你能展现神迹吗」,记忆可能有偏差。最后,安陆否认了「神迹产生信仰」,并抛出了「信仰即神迹」这个比较耐人寻味的观点。这一段,可以理解为安陆放弃修行是皈依了另一种叫「爱情」的信仰。
一处是连续发生的几个事件,黑鱼遁网逃脱,武胜落水惨死,祥叔放掉货物私逃。黑鱼与祥叔象征上一辈安分守己,依附自然生存的精神,最终都以销声匿迹收尾。武胜是一个很有世俗气息的人,比如接洽那单有风险的生意,比如用社交软件跟陌生女子调情,比如认为黑鱼不吉利坚持放生等。电影给武胜的结局是落水后被螺旋桨绞死,不知道能不能理解为是工业社会的死法。额,这表示自然主义和功利主义都被变相否定了么。。。
还有一处是船过三峡。进入船闸后,闸门关闭,水位渐渐上升直到与上游水位持平,闸门打开,便是高峡平湖。曾经在课本里看了无数次三峡大坝的通船原理,这次看到实拍有说不出的激动。三峡之前,长江暗涛汹涌,三峡之后,却是波澜不惊。后面有一段原址一砖一瓦编号重迁的导游解说,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自欺欺人的讽刺感。大坝的横空出世,是纯粹的以人力改造大自然格局的行为,不细究其建成的意义,与原生态的对立是无法否认的。
这几处着重点都不同,并没有形成统一向心的格局。其实每一段都值得挖掘,但没有侧重地放在一起就产生了混乱的观影效果。另外,男一的形象有故作姿态无病呻吟之嫌,动不动就欲说还休,再配以目视无物的深邃眼神,这不应该成为文艺片的标签好吗?
同样的文艺片,「路边」的野心没有那么大,讲了一个小小的有点传记性的故事,虽然没有伟大的普世意义,但至少会让你跟着老陈的步伐前行,看得懂看不懂的人都能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样的诗歌穿插,「路边」的诗跟电影很吻合,那种写了诗集再讲故事的感觉;「长江图」给我的感觉是写了几段故事再去配诗,仿佛是为了完成某些指标达到某些配置。
总之我挺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可惜了这么有质感的画面和这么符合江河气息的配乐。
PS:不过导演本人还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