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究竟在言说什么,个人情爱?家国隐喻?空间的流动和时间的循环?河流是孕育生命和爱情的源泉,人的身体多数是由水构成的,血液、汗水和泪水分别对应了生死、劳作和爱恨三大人生主题。地图是地理褶皱和时间延宕的重合,无数次的上岸与起航就是中国版的西西弗斯,永远无法抵达终点,因为一生注定流浪和漂泊。过去和明天的界限是暧昧不明的,明天只是对昨天的复制和绵延,昨天也只是过去时态的未来,没有今天只有未来和过去两个概念,于是人生就成了永无止境的摆渡,船长秦昊不断地寻求邂逅和慰藉,最后却都是空无,安陆作为情欲对象只是个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就像佛塔里的回声萦绕在耳畔却无从捕捉,安陆这个符号是停留在秦昊的想象界甚至象征界的,神秘女子的出现只是“安陆”这个形象的投射,真实的露水情缘和想象的巫山云雨在这里没有本质的区别。

        船上的三个人形成奇妙的伦理结构,祥叔就是父亲的指代,作为秦昊父亲的老搭档扮演的一直都是父亲的角色,他沉默、隐忍而坚定地守护着脆弱的秦昊,他有老一辈儿人的善良和固执,于是才会在最后放走大鱼,同时也永远的离开了守护多年的儿子,祥叔的离去也是宣告了传统德性的凋零和父权的式微,父亲这一精神镜像注定了被历史遗忘的命运。武胜是年青一代的缩影,他活在自己的青春中,熟稔地使用社交软件展开与异性的调情,这种即时展开又瞬间结束的交往方式非常符合他的道德意识。他瞧不上秦昊整天念诗、抹眼泪儿以及

         颓废失神的模样,比起情谊和道义这些沉重的词汇他更愿意享受物质带来的现实欢愉,但是在秦昊这条孤独的船上是拒绝这些元素的出现,于是武胜的失足落水既突然也在意料之中,突然的是年轻生命的陨落给世人带来的惊愕和同情,意料之中的是秦昊最终也无法摆脱独自流浪的运命。于是他摆脱了父亲的关爱与凝视,弃绝了兄弟的支持与不满,和传统、和现代都发生了断裂,也就成了彻底的孤离之人、世人眼中的废人和末人。诗歌早就死了,诗人这一称谓更像是对社会的讽刺和自身的嘲弄,于是他的目光永远停留在八十年代末的那本字迹斑驳的诗集上,他的记忆也走不出和诗歌有关的那个女子。

        破旧、笨拙的广德号就像是尘封已久的邮票,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昏黄的灯光、嘶哑的齿轮磨合声和锈蚀的船身都是秦昊诗歌的注脚。汗水不会现实化为具象的生活,因为只是为了流汗而流汗,为了劳作而劳作;鲜血也不会带来身体的疼痛,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秦昊就是一具驱壳、行走的死人,在象征界和符号世界中他是溢出的、不和谐的,也就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和不存在的存在;只有泪水是真实的,因为死人是没有眼泪的,流泪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和侥幸,只有在泪水中才可以清晰地看到逝去的爱人和山河的图景。其实安陆的意象就是挥之不去的幽灵,注定流浪的人怎么可能安然登陆,上岸的一刻也就宣告了死亡,也只有死亡是解脱,在死后才可以成功地摆脱永恒轮回式的航行,才可以走到大江之源的楚玛尔河,触摸到玛尼石和经幡围绕的墓碑,可以放声恸哭。反复出现的梵音、佛语是获得解脱的最终方式吗,还是说即便是宗教对于秦昊而言也无法完成救赎?

         这个世界,没有诗歌,也没有诗人,只有浩荡的江声、冰冷的巨坝和惊鸿一瞥的大鱼……
         诗电影属于塔可夫斯基,也属于《雁南飞》和《石榴的颜色》,那么《路边野餐》和《长江图》呢?

长江图(2016)

又名:Crosscurrent

上映日期:2016-09-09(中国大陆) / 2016-02-15(柏林电影节)片长:116分钟

主演:秦昊 / 辛芷蕾 / 邬立朋 / 江化霖 / 谭凯 / 王宏伟 / 

导演:杨超 / 编剧:杨超 Yang Chao

长江图相关影评

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