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我只知道它有拿一个银熊奖,而且是秦昊主演,就看了。然而,其实我并没有怎么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要说什么呢,信仰吗,追寻吗,目的在哪里呢。如果不是摄影很美,如果不是好几处地方的拍摄很有想法,我可能完全不会觉得这片子哪里好,后来知道原来银熊奖还真是给了摄影,好的吧。那这样,就把我喜欢的几处整理出来吧。
首先,这个组的光打得很有意思。高淳抓鱼那里,一开始只有一条河是亮的,镜头画面随着人物走动出现火堆,整个画面干净极了。其实整部片子的画面都非常干净,重点突出,好多地方美的如画。
电影要靠画面来传递信息,但是这片子感觉更多地是传递情绪,整部电影大部分时候都很暗,有光亮的只有一些物件或是人物,地图、灯火、诗集、秦昊好辛芷蕾的表情都被放大了点亮了呈现出来。到后来越来越接近自然也越来越多的光亮出现,前面压抑沉闷的情绪淡了些许,更多的是一点点舒畅,慢慢放松。另外一点很有意思的就是有好几处出现追光,江里游泳、行船、夜间行走,而且几乎都是追着安陆,高淳是一直都在追着安陆,光追着她虽然很正常,但有没有可能她其实就是光。感觉导演很在意光这件事,蜡烛、电灯、灯笼、火堆屡屡出现,而且都是以很不稳定的状态出现。有一个场景我印象比较深刻,安陆睡在床上,一个男人拉开灯关掉,再拉开再关掉,然后自己去了外面的沙发,好像割腕了。
然后,有个移焦真的太棒了,本来重点都在安陆身上,一直静静等着屋子里会发生什么,原先“空白”的窗户突然有船驶入,视线被吸引过去,接着镜头就跟过去了,高淳在船头。一下转到户外,船走过,人也走过。这一瞬间忽然就感觉船几乎象征的佛、神、上帝之类的存在,任何事情都无法避开它,但是它也就只是存在着而已,并不干扰你做任何决定。之前高淳夜里离开一间屋子的镜头也是这样移焦实现的。
电影经常出现大面积的前景,既给出一种窥探感,也巧妙地把画面切割成某种形状的空间,将视线集中在某些地方,当然也给诗歌字幕留出了空间。另外电影里的船出画入画都很有节奏,或随着浩荡江水出现,或从窗柩里悠悠划过,哪里都有,哪里都漫不经心,无论身负着什么都不改这份气定神闲,果然很上帝。
安陆问佛能显神迹吗,高淳等着听回答,僧人答“能”的时候,烛火灭了,后接一个明亮窗户的镜头。这里我觉得简直神了,但是后面跟了一堆安陆关于神迹与信仰的反问,就有点一言难尽了,虽然可能解释了一波,能稍微指导一下我明白这是在干嘛,但还是觉得插入得有点画蛇添足。忽然在想,如果这里不把后面反问内容明确放出来,而是人声越来越模糊,响起什么铃声、钟声、水滴声,配上高淳在楼梯间疾走的脚步、呼吸甚至耳鸣声,然后闪白一下再接后面的内容。而具体的反问内容放到高淳看到安陆在山上攀爬那里,是不是更好。行吧,都是我随便瞎想,果然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以及安陆爬山那个镜头节奏真的很不错,视线一直是跟着行船走的,完全不可控,中间有山挡着,但是安陆攀爬的路线却可以完美地出现在视线当中。
高淳中刀后,水中的安陆给了他一个禁声的手势,那时候高淳已经把诗集毁了,已经泪眼婆娑的“悟了”,所以后来他到了喜马拉雅。有些东西不可言说,只能自己探寻,这片子是要说这个吗。电影最后用长江沿岸各地的画面结束,诸多神像俯瞰着茫茫江面,果然一幅长江图。
看完之后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曼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