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武侠迷,看了很多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
侠这个东西,很难定义。特别是现在钢铁侠、蝙蝠侠、蜘蛛侠比我们中国传统的侠客知名度要高得多,那从华夏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侠应该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金庸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现在很多军旅电影秉承了侠的主要精神,但又有所欠缺,主要是碍于身份,不能表达出伸张正义的主动性,而是把这种主动性变成了一种责任,那热血难凉的风貌就不那么立体。
中国的侠,应该是超脱时代的、超脱社会的。侠之精神,应从人类文化道德的本源出发,追求公平正义,主持公道,快意恩仇。抛开当前不说,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由于制度的缺失、阶级的对立等等因素,都存在太多的黑暗和不公,无数生活在黑暗中,遭受残害的人,渴望光明正义,这是侠之精神产生的基础。《三侠五义》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一位青天大老爷,数名仁义侠客,共同惩奸除恶、除暴安良、伸张正义,这样的故事也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津津乐道。
但我们要看到,侠之精神的伸张,是对当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的一种否定。古今中外,“侠”都是作为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一种补充存在,既有其合理性、正义性,也存在矛盾点、争议点。当今社会,人民可能不再需要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的侠客了,但一定会需要作者和导演通过武侠作品表现的那种侠之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鼓励了身边的朋友、扶起了摔倒的老人、捐出了一份善款、吹响了抗疫的哨音,侠义代表了一种希望。
《目中无人》这部电影,选取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年代,给侠之精神的伸张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主人公双目失明,又有行伍背景,设置了悬念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设定不错;但主线剧情简单,部分配角刻画不够立体,也使故事失色不少。总体来说是好的,我看完有感触,想写点儿东西,算是跟创作者产生了一些共鸣。程乙从军出征想为扭转这个时代出一份力,失败了;然后又依托朝廷机构坚持自己心中的道义,却看见了更多的不公和黑暗;最后,一坛酒,舍生忘死,成就了一部武侠电影。曾经多少次,他和他的战马没有回头,因为有阳光总有黑暗,自己所做之事也是争取更大光明,他这样说服自己,让灵魂披上坚硬的外壳,然后把一个个罪犯带回来。最后一次,他跟马儿回头了,他不要自己的光明了,他决定把这份光明给更需要的人。
想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同样是跟武侠有关,“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我觉得把前两句送给程艺挺合适的,这个故事如果有结尾的话,应该在“见自己”中结束。时隔多年,又燃起一点儿武侠的烟火气,感觉挺不容易,希望侠之精神永存。
座头市、女性角色、打斗、画面、剧情合理性等等没有深入探讨,也不多说了,确有瑕疵,但对于我,喜欢是一种感觉,不看太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