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讲述了大唐郡主李长歌在经历家破人亡后,为向仇人李世民复仇,一路颠沛流离,却在寻求复仇助力的过程中,得见世间百态,百姓疾苦,逐渐找到自己心中之道的故事。
朔州城时,以一人之命换取一城百姓安危的朔州刺史公孙恒,;追随夫君之道,死亦同穴,自戕的刺史夫人;十几岁的阿窦以生命为代价传回的——那封“代州失守,并无援军”密信;朔州献降,李长歌背负骂名,也要为朔州城百姓求得一线生机。他们心中之道,从来都是贯穿全剧的高光。
两军对垒时,李世民为巩固后方,安定民心,不顾身边谋士劝阻与自身安危,毅然决然御驾亲征。他作为君主,替大唐子民出征。渭水那一战,在李世民的反复周旋和李长歌的强制介入下,终究有惊无险,没能打起来。李长歌对李世民射出那一箭,是为家恨;而故意射偏那一箭,是为国仇。“我已失家,不愿再失大唐!”就像她说的这样,她恨的是让她家破人亡的人,但她仍是大唐的子民。李长歌的箭矢,永远不会刺向一心为大唐之人。
流落草原时,李长歌偶然遇见自己父亲曾经的部下——罗义将军,她明知会有暴露身份的风险,却仍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罗义出逃。他们逃出了那个牢笼,却没能逃脱自己的结局。罗义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李长歌和罗十八,死在了敌人的刀下;李长歌也中箭命悬一线,后被高人所救。
入流云观时,李长歌遇到观主静谵真人。真人问,她的道是什么?她说:“我愿有生之年,得见盛世大唐,我要亲手击杀这乱世,并狠狠还上一刀!”流云观之变,杜如晦被锦瑟俘虏,将舍身取义时,又被李长歌所救。李长歌救杜如晦,不为己只为大局,她知道如今的大唐需要杜如晦。
重回阿诗勒部,得知鹰师的人染上瘟疫,她也为之远走漠南求得药草。并在求药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阿诗勒部可敦——弈承的阴谋,她原是挑起所有战争的始作俑者。在得知此事后,为促成大唐与诸部落联盟,平息草原战乱,李长歌以漠北郡主的身份回到长安。
后阿诗勒隼被俘,李长歌孤身前往定襄前拜别李世民。或是知道自己这次也许无法平安归来,或是她早已与自己、与过去达成和解。无数次的背影,她终是回头,眼含热泪喊出那声“二叔”。李长歌抵达定襄之时,才发现她的盟友早已等候在此,愿助她潜入定襄,营救阿诗勒隼。在弥弥古丽和李长歌的里应外合下,他们成功潜入定襄城内,后计划暴露众人遭雷蒙追杀,逃亡途中弥弥古丽为李长歌挡箭身亡。李长歌曾是她的救赎,而她也为这份救赎与友情,献出了生命。
弈承——全剧最大反派,下达的最后一条命令,是让她的心腹雷蒙保护涉尔出逃,她从未想过逃,一个人守在定襄城内,等待必死的结局,是她为自己做的最后一个决定。纵是雷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想拼尽全力回去向他的公主复命。她蛰伏数年,搅动时局,所求从来都是复隋。而前隋气数已尽,她也不愿存活于世。最后,她欲与李长歌同归于尽,却未曾想,阿诗勒隼会义无反顾冲进火场救出李长歌。
《长歌行》的立意从来不是古偶,而是家国、群像与守护。它用传神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磅礴大气的盛唐,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为心中坚守之道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或许从不存在真正的反派,人物的冲突只是基于立场、坚守之道的不同。而对于李长歌,故事的开始,是蹴鞠场上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故事的结局,是世上再无李长歌;是“关山万里路,拔剑起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