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盛行的时代,只要上网,世界各地的距离顿时就能消失无踪。人与人之间传递讯息的方式:从必须透过邮局慢悠悠递送的手写信,到打开邮箱就能收到的电子邮件,再到人手一机便可以秒到秒回的LINE、微信等APP。现在确实比以前便捷多了,但人和人看似紧密的关系真的比从前更亲近了吗?答案似乎也未必是肯定的。

我总是很怀念那个网络还不太发达,只有手写信与纸质书的年代。不那么方便,写一封信,等一封信,就需要更多的心思与耐性;不那么容易取得,把书捧在手心上的阅读,遂多了几分慎重与专注。从前很慢,却从不觉得慢;现在很快,却常觉得一切的发生都太快。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对那个只有纸质书与手写信时代的致意。它不仅仅是怀旧,更多的是对这个快速时代的思考:快,真的是好吗?用不太流行的方式沟通,真的是只是过时与矫情吗?此外,电影从人的孤独感,延伸至对「家」的概念与「乡愁」的触碰,也让爱情电影不仅是爱情,更多的是他们如何面对自己人生真实的困境,从而变成更好的人。


【透过彼此的认真倾听,好好与自己对话】

只要透过网络就能轻易表达自我的时代,表达,遂成为一件很轻的事。成天在发FB、朋友圈的人比比皆是,内容更是大小事不拘,有些夸张到像是在直播自己的生活。但,那些发文真的有那么多人关注吗?大家都忙着说,也就少有人能静下来听;而不停发文的潜意识,往往是需要更多的关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网上的朋友很多,可是下了线之后,孤独感依旧很深的缘故。孤独感挥之不去,就更想发文与人互动。太专注于得到别人的注视,却忘了自己都不曾好好看过自己。

我喜欢电影中男女角因缘际会下的书信往来:从一开始以斗嘴发泄心中不满,到逐渐卸下心防,诚实道出自己真实的困境,透过对方的认真倾听,慢慢修补心的破洞。很多人提出对电影的质疑:为什么不是电子邮件而是手写信?这年代还有人拿笔写信吗?竟然还出现古诗词?评价大多是文艺过头、装逼、矫情之类。但我认为会有这样质疑的人,其实是搞错了重点。手写信只是作者表达情怀的方式,重点是他俩因为与对方的交流,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思考,进而产生改变。

擅长古诗词的老爷爷经常出口成诗,并不突兀,书信穿插的诗词也非空穴来风,汤唯与吴秀波的口白很自然,感觉文艺且言之有物。不读书、不愿思考,还怪读书的人咬文嚼字、不合时宜,这也是现代人的傲慢吧。再者,电影里古诗词的意义不仅是过去的文字、上一辈人的情怀,它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不管你在世界何处,都能一眼辨视的来处。

一直记得以前寄出手写信后,除了期盼对方的回信之外,经常会回想信里的内容,若有疑问,也会在等待的时间里反复问自己。等到终于收到信,看到对方的想法与自己有所交集,总是特别开心,感觉像是不自信的自己终于得到肯定,终于从食不知味尝出了甜蜜好滋味。等待的时间,其实就是给自己思考的时间,透过与信任之人对话,好好与自己对话,这就是手写信文艺外表下的真实内涵。值得等待的,慢一点又何妨。

手写信的表达方式缓慢却浪漫,对比片中男女主角写实的人生难题,巧妙平衡了电影的氛围:不会梦幻过头,也不至于现实到压得人喘不过气。汤唯遇到的三个男人,接二连三地瓦解了她对情感的信任,但她依旧相信与她通信的「教授」,依旧不放弃对真爱的追寻。赌博毁了她的父亲,也毁了她的家,可她与「赌」仍无法脱离关系。人的劣根性,并不是知道或痛恨就能断除,可能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比如「爱」与「信任」才可能真正摆脱。人啊,没有谈过几次失败的恋爱,又怎么知道自己想要的爱情是什么样子?可怕的不是失恋,而是不敢再爱。

十几岁就开始独自生活的吴秀波,”爱无能”是自然的事,不相信爱,所以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但,不能爱不代表不想爱,他只是需要有一个人能打开他内心的开关。他与汤唯同框的画面不多,但完全不妨碍情感的交流。我特别喜欢他俩各自化身成对方想象中的样子与对方对话的情节。自言自语的感觉明明很寂寞,但心里住着一个人,彷徨无助时,那人便翩然出现为自己解决难题,想象遂成为安全感。知道自己不是独自一人,往前走,也就没那么害怕了。真正的”孤独感”,不是身边没有人,而是心里没有人;或者是心里的那个人内心并没有自己。

相伴一生的老夫妻似乎是大部分人更向往的爱情,但我对于两人相守一生,老太太却只懂得写自己的名字,无法与热爱文学的老先生有心灵上的对话感到遗憾。上一辈的人爱情也许就是如此,没有太多选择,不必势均力敌,一强一弱,以夫为天,能相安无事、相伴到老就是好。然而,转换到现代,许多女孩择偶的标准依旧老派:最重要的不是有共同的兴趣与价值观,而是要比自己强,能让自己依靠,才是好的人生伴侣。事实上,关系不平等,情感基础就很难稳固,再加上外力介入,许多婚姻无法天长地久,其来有自。

「人生伴侣」应该有两种:一种是生活上的伴侣,另一种是精神上的伴侣。生活伴侣同时也是精神伴侣,是最圆满的关系;两者缺一,都是憾事。这不是要求太高,而是要携手度过漫长人生,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性格互补,就能忽视彼此之间因无法对话产生的空隙。那空隙有时不知不觉就会成为两人关系的不定时炸弹。相较之下,我更喜欢汤唯和吴秀波透过对话自然产生的情感,都是孤独的人,也各自有人生的难题,却因为认真倾听彼此,内心渐渐有了温暖的依靠。不管是否在身边,都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并在对方的影响下,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就是好的爱情。


【有爱才有家,有家才有乡愁】

不管是《北西1》还是《北西2》,都能感受到电影对海外华人「乡愁」的关注。《北西2》里,移民到美国多年的老夫妇,住在百年老宅,还是吃中国菜,老爷爷还是爱古诗词与书法。在美国求学却一心想回国的十四岁男孩,看到的不是美国优渥自由的生活环境,而是与众不同、没有同类的恐惧。许多华人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选择离乡背井,远渡重洋,重新开始。然而,国外生活的艰辛,却并非有钱就能简单突破,更多的是难以对人道尽的内心困境。

想回家,是因为有家。一开始被房东赶出门的汤唯、和天天帮人介绍房子自己却居无定所的吴秀波,都是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仅没有实质的家,连心灵的家也没有。一样没有珍视自己的家人,一样难以信任别人。直到他们开始通信,在诉说的过程中,与身边人的关系也渐渐产生变化:吴秀波感受到老夫妇的关爱,汤唯感受到照顾自己的凌姐为她受的痛苦,「家」的概念才开始在两人心中成型。家,是感受到了爱才存在。当他们成为彼此心灵的家,并各自找到实质的家,曾经不堪回首的人生,也终于成为过去。

电影里的「乡愁」并非全然是感伤,有家才会有乡愁;距离远了,才会真正想靠近。在台湾的时候,总是各种抱怨,但每次离开台湾后,总会深切感受到还是台湾最好。乡愁,应该是每个离家之人心中最柔软之处,是生活在更好的世界仍忍不住一再回望的地方。

牵起书信情缘的《查令十字路84号》,是一本读来琐碎却极其温暖的小书。通信本意是美国女作家为了向英国书店买便宜的二手书,但最后留在我脑海里的全是他们信里对彼此的关怀。电影不仅向这本书致意,更贴心地弥补了书里的遗憾,让我相信:阅读,依旧是通往两颗心最近的距离。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2016)

又名:北京遇上西雅图2 / Finding Mr. Right 2 / Beijing Meets Seattle II: Book of Love

上映日期:2016-04-29(中国大陆)片长:131分钟

主演:汤唯 Wei Tang/吴秀波 Xiubo Wu/惠英红 Kara Hui/秦沛 Paul Chun/吴彦姝 Yanshu Wu/颜卓灵 Cherry Ngan/王志文 Zhiwen Wang/陆毅 Yi Lu/祖峰 Feng Zu/王茜 Qian Wang/刘志宏 Zhihong Liu/张一白 Yibai Zhang/艾丽娅 Liya Ai/李璨琛 Sam Lee/陈创 Chuang Chen/韩张 Zhang Han

导演:薛晓路 Xiaolu Xue编剧:薛晓路 Xiaolu Xue/焦华静 Huajing Jiao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