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电影之后
筑思\文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中,袁浩东是个事业心和责任心的男人,但是却不让还生活在理想世界里的朋友和妻子理解——朋友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爱情亦然,但是生活却是交易、异宜和权衡,所以朋友难能成同志,兴趣难以为职业——这样他们矛盾了,最后为了不折磨双方,袁浩东和妻子林紫云离婚,然后娶了爱他的理解他的杨依蕾。
但是故事不能这样结束,不然还爱着他的林紫云怎么办?这个时候,我已经猜到杨依蕾——“必死无疑”,这是故事文本叙述的必然逻辑。果然,杨依蕾得病,浩东竭尽所能,没有把她看好,依蕾也满意了他的这份心,但死去。这个时候有了这样的对话:
紫云:浩东,我知道你对依蕾已经尽心了。
浩东: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两个都离开我!
这个时候已经接近电视剧的落幕了,我们也能理所应当的猜测到浩东和紫云,二人和好。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和曹雪芹《红楼梦》对比:林紫云==林黛玉,杨依蕾=薛宝钗。袁浩东即拥有了理想(林紫云),又得到了现实(杨依蕾),虽然有点遗憾!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林紫云的变化,类比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倍蕾的变化,我们便知道,她们都从理想最后变成了现实,从少女变成了拖地的老妇女,无论是曹雪芹、歌德,还是贾宝玉、维特,他们都是悲剧的,依旧活在理想中和文学里。
可当作消遣的快餐即时性的电影或电视剧,就无法那样做,他们给观众无论中间何等的惊心动魄和百转千回,最后都要“大圆满”来安慰大家。于是必然导致叙述的反常理性,使得逻辑成了矫揉造作,所以失之艺术性!但又如何?
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这样的叙事?文学理想了生活,电影篡改了生活,虽说“艺术高于生活”,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被欺骗或自己欺骗自己,我们需要活在当下,同时认识人生。所以或许文学和电影,永远不能承载学术和思考的分量。——让我们多思考吧!思考在艺术的生活之后,也是艺术的真正目的和归宿。

但是《我们生活的时代》——这个很好的探讨关于爱情和事业、理想与现实的故事——还是特别值得推荐的,从浩东泄密标底,导致家乐父亲的死和林紫云的离开,到家乐纵容底标钢筋导致三哥们之一的郭洋港的妻子,叶玉芬之死。如此,故事以浩东一个朋友的父亲死引出矛盾,从另一个朋友的妻子死化解矛盾,这就是悲剧的过程。故事三十集,看的我哭过三四次,尤其是结尾。所以我推荐!
但是“两个死”又是作品叙事的不完美,赵家乐的父亲不死,家乐就永远无出头之日,没有表现的机会;玉芬不死,郭洋港就无法平衡自己喜欢开杂志社,而妻子喜欢咖啡馆的矛盾——故事的最后,郭洋港也将咖啡馆的现实主义作为墓志铭的来祭奠,小店只供应咖啡就是这个意思,而他还是回到了杂志社,晚上看看咖啡馆。三兄弟又都到了一起,共同做中文系毕业的他们的文学梦!
故事走了一圈,回到了原点。原来是要说:生活啊!平平淡淡才是真。

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暮色重庆,苦茶一杯。

我们生活的年代(2009)

上映日期:2009-04-27(中国大陆)

主演:刘烨 / 赵子琪 / 沙溢 / 李光洁 / 李倩 / 陈佳妍 / 刘园媛 / 张少华 / 樊志起 / 杨子骅 / 

导演:张建栋 / 编剧:饶晖 Hui Rao/耿旭红 Xunhong Geng/郭俊立 Junli Guo/刘深/林蔚然/徐照青

我们生活的年代相关影评

iv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