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时恶补昆汀的电影,看了一遍《无耻混蛋》。说实话第一遍没怎么看懂。我对里面的人物、语言和文化背景没有那么敏感,不免误解了电影的部分。就记得这部片子很特别,尤其是像戏剧一般分为几幕,来讲述故事。于是这次趁机会又看了一遍《无耻混蛋》。接下来探讨探讨为何这部电影如此特别也很受欢迎的个人见解。
/摄影、镜头
影片开头Hans就进到农场主家与他对峙,家里是否藏有犹太人。
整个农场主家中的场景都用到了中景以及近景镜头。屋中的唯一一束明亮的光打在双方博弈的桌上。范围狭小的镜头和昏暗的灯光给我带来一种压抑、紧张的感觉。不仅是第一幕中农场主与Hans的对峙,在影片其他幕中也出现了很多对峙的场景。这些场景中昆汀都用到了双方的近景和两人一左一右或两人一前一后的中景镜头。明显感受出双方拉扯,话语斗争中紧张、局促的氛围。第一幕中这个对峙场景中不同的是,双方明显并不是平等的关系。Hans在上,农场主在下。Hans说话时昆汀运用过背镜头,虚化前景中的农场主,镜头聚焦在正在审问的Hans上。给人一种不安的,身份上仰视对方,聆听其质问的感觉。而农场主说话时,却是切到了单人的中近景。给我一种在被审问后回答的焦灼。而造成农场主紧张的原因在他说完话后揭露。画面随着农场主的身体的特写,缓慢的下移,到了地板下躲藏的犹太人。
两双眼睛死死的,又呆滞不安的看着、听着地板上两人的动静。整个画面唯一的光打在两人惊慌的眼睛上,视觉是洞察外界最好的感官之一。而眼睛上是地板,明亮的眼睛周围,整个画面被黑暗充满。就像犹太人被纳粹包围,地板下的人也在劫难逃。让我感觉无限焦虑、慌张和绝望。
/音乐
细听影片中的背景音给我带来很多惊喜。不仅是乐器的运用、旋律、响度烘托电影氛围,背景音乐感觉也与电影画面产生反差。
两人同归于尽时音乐响起。相比于枪杀这样暴力、血腥的事件,画面和背景音乐《Un Amico》反倒显得唯美、壮烈。Shosana带着人性的善良和对Fredrick的一点好感蹲下去看被自己打伤的Fredrick,音乐轻声缓缓引入。Fredrick于是转过身来,对着shosana就是几枪,此时镜头给到正在被枪打的Shosana,慢动作,音乐顿时被推向顶峰。单听《Un Amico》,旋律缓慢,唯美,有引入也有高潮,放在爱情片里热恋的恋人场景完全没有违和。
正是因为这样,两人同归于尽的画面更显得悲壮。这一幕是Shosana唯一对Fredrick表现出一丝爱意的时刻,却是这两人从相识到死亡爱意互通的唯一时刻,高潮。若是没有战争,没有种族纠纷,若是没有各自的抱负,没有这些是是非非,两人仅仅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的结局或许就如《Un Amico》一样浪漫。
/导演
昆汀是个足控。他拍摄的许多电影中都带有女演员的足部特写,《无耻混蛋》也不例外。电影中Bridget的鞋子被遗留在酒馆中,Hans发现了并于片中电影开幕式时为其在独处的房间里穿上,他让Bridget把脚放在自己的腿上,昆汀在这时与穿鞋时给了女演员脚的特写。
就像《杀死比尔1》中女主角挣扎想要让自己的腿脚恢复知觉和活动能力时,给了她脚的特写。《低俗小说》中,女演员在舞台上跳舞也是光脚完成的。
/角色
这部电影历史背景复杂,涉及了很多国家和语言。每个角色的身份都很重要,这取决了电影中他们与谁对立,又与谁同向。而剧中设定的每一个角色擅长的语言也颇有讲究。
例如Shosana,她会英语,作为犹太人。她会法语,因为她后来以法国人的身份生活。所以在后续与德国导演交谈的过程中,他们的交谈需要德法翻译。她与Fredrick的交谈是用英语。Fredrick作为地到的德国人不会讲法语,会讲德语和英语。
而这样的文化背景而影响剧情设计的部分不只在语言。举个例子,三名美国士兵和Bridget在地下酒馆会面的时候,美国士兵暴露是因为文化不同。在美国士兵点单三杯啤酒时,他举起比三的手势有食指、中指、无名指,而德国人比三的手势是竖起大拇指、食指、中指。
文化背景细腻的融入电影中,不仅严谨,更是让读者了解不少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为电影增添不少趣味。
/叙述
平铺直叙的讲故事并不是导演昆汀的个人风格。这部影片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是昆汀将整部影片分为五个章节,并在影片中多次以旁白闯入故事的叙述。
电影分成章节,每一个章节也有自己的小标题,这不免让我想到戏剧,也是这样的形式。而观看这一场暴力、犯罪,就更像一场谱写好的闹剧。电影的设定真实,就让这场剧变显得更为荒谬了。
不仅是黑幕加上白色字幕表示章节的起承转合,电影的其他部分也有不少蒙太奇。一种类似于戏剧旁白。例如Aldo第一次在影片中杀人,突然有画外音跳出,画面也被关于Aldo杀纳粹的报纸所覆盖。于是一个类似于旁白的声音便开始对Aldo做起了简介。另一种是用蒙太奇的手法插入不同时空的场景。例如Shosana再一次在德国遇到Hans的时候,插入了第一幕中Shosana的背影逃离农场的场景,而当时站在她身后拿枪指着她的德国军官就是Hans。这本该是Shosana的心里活动,却这样全知的展现给观众。让人突然又记起她多年前的恐慌和仇恨。回忆结束,回到这一次会面。Hans衣冠楚楚的表面不尽讽刺。
电影以戏剧的方式呈现,电影中再扣电影。本就暴力混沌的电影被旁白添上一层清晰,又被旁白显得这剧情更为荒诞。
/价值观
看完《无耻混蛋》后,第一个让我想到的问题就是到底谁是无耻混蛋?
在这一部充满暴力、血腥、对峙和各种明争暗斗的影片里,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影片中横杀犹太人的Hans。Hans在影片第一幕进入农民家里并扫射地板杀犹太人。
可是若以影片中杀人就来判定对方是否是片名所指的无耻混蛋太过单薄。Aldo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二幕,他的出场就点明了他以及他所带领的士兵的任务便是杀纳粹。他们用棒球棍打死很多纳粹高级,又割下死去德国士兵的头皮,在他们的头上刻上纳粹的标志,当作战利品。
再想到Shosana,她曾出现在第一幕,侥幸逃过Hans枪口的犹太人。后来她以法国人的身份在德国开电影院,在得到Fredrick的青睐后,策划在电影首映时放火烧胶卷,以此烧光电影院里的所有德国军官。最后她成功了,也丧命于这次策划的执行。
又到Fredrick,他作为德国军官,在独自面对上百名敌人时,虎口逃生,射杀了百名法国士兵,这件事也成为了在德国广为流传的英雄事迹。然而他也死于电影首映的夜晚。
写到这里,每个人都带着动机杀害了不少人,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处处充满暴力。两国的军官和士兵都背负的国家的使命,讨伐着敌人。犹太人也带着诛族之仇,报仇。无论与公还是于私,所有人都杀了人,像基督教的理念,用仇人的死亡惩罚仇人,并不会把死去的生命带回,而是做了和那些死刑犯一样的事。观看时已经难分对与错,正义与邪恶。社会道德可以算是人性的一道枷锁,昆汀片中的“无耻混蛋”质疑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无法用自己明面审视拷问他人的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