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法逃离爱情
那是一则巴尔的摩报纸上的广告词
他就是这样找到她的
她是一个需要丈夫的年轻女子
而他是一个需要妻子的男人
《原罪》开篇,狱中的朱莉对临刑前来此探访的牧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图片
“原罪”一次出自于基督教教义。
大意是指始祖亚当夏娃在伊甸园悖逆神的话偷吃禁果之后,遗留在生命中的罪行不止不休。
原罪的相关词是本罪,本罪是代表着一个人生命中所犯下的罪。
假使人在生命中没有被世俗上的犯罪所辖制,但也无法逃脱生而俱有的原罪。
电影将《原罪》作为片名,许多人并不能透过电影剧本知晓两者其中的关联。
对于我来说,我也有着同样的疑惑。
当带着用宗教信仰的角度去解析电影,会感觉到有些牵强。
如果将电影当做一部描写爱情的故事去解构呢,也许会令人更加感到唏嘘。
图片
电影的选角很有意思。
男主是西班牙最负盛名的演员之一:安东尼·班德拉斯。
女主是美国性感女星代表:安吉丽娜·朱莉。
两者的银幕形象都是当时最具性张力的存在之一。
用这样两位极具特色的演员去演绎电影中爱情与欲望的交织实在是话题性十足。
在开篇男主准备去迎接邮购新娘的时候,与好友有过一番对话。
男主说:你不是一直跟我说男人是需要一位妻子的吗?她并不需要是美丽的,她只需要温柔、真诚,足够年轻能怀孩子。
可惜的,他所要求的条件中最重要的“真诚”就是最无法找寻,甚至是需要用生命去交换的。
那爱情呢?朋友问。
男主回答:爱情并不是为我准备的,爱情只是给那些相信它的人。
这里的男主并不相信爱情,也许他只是不知道何为爱情。婚姻对他来说,只是需要这么一个位置,或者说只需要一个目的,能够生育,仅此而已。
但爱情,却不是你自己感觉不需要不相信就不存在的。
初次见面,即刻沦陷。
但谁又能够解释,这令人沦陷的是一见钟情还是见色起意?
狱中的女主对牧师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和它所拥有的左右我们生命的力量的故事。这种力量,能治愈也能毁灭我们……
好吧,不管你喜不喜欢,相不相信,每个人都在谈论爱情。
只是有些人被治愈,有些人被毁灭。
相见的二人去询问对方,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婚姻方式。
男主当然不会天真到说自己只是想找一个可以传宗接代的人而已。
他说我这里的生活是活在过去,而美国是活在未来,而我想拥有未来。但未来的你为什么会选择来到古巴呢?
女主在这里表现出一点点的真诚,也许是问及了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
“我想逃避未来”,女主喃喃说道,“也许是为了成为另一个人”。
这里的成为另一个人,现实中是指代替已经遇害的真正新娘,理想中是不是也是想对自己的过去做一个告别呢?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真正的婚姻生活。
男主醉心于温柔乡中流连忘返,却不知危机已经到来。
好友看到男主将自己的财富及所有几乎都对妻子无条件信任和开放,不禁有些担心。
好友问他,你此刻的感觉是爱情还是淫欲?
男主不解,两者有何分别?
“爱情会让你付出,然后不断地付出更多。
淫欲会让你索取,然后不断地索取更多。
蚕食鲸吞,没有逻辑,没有理由。”好友回答。
而此刻的男主心理已经有所转变,已经不是当初邮购新娘接船时所抱有的感情态度了。
“我要给她我的一切,
我要拿走她的一切。
我感觉她已经迷失了,怎么会迷失为什么会迷失?我不知道。
但是,那是会改变的,我会改变她”。
爱情,令人盲目。
情欲,也是如此。
最美好的爱情是情窦初开之时,遇到相濡以沫之人。
彼此成长,
彼此包容,
历经风雨,
不忘初心。
但这童话般从一而终的爱情故事大多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念想之中。
许多人的爱情就是从“见色起意”中开始,
许多人的爱情就是从“纠缠不清”中产生,
许多人的爱情就是从“虐恋疯狂”中升华,
许多人的爱情就是从“平淡如水”中积攒,
而更多的人是究此一生从未体会过爱与被爱是什么样的感觉。
男主以为得到了爱情,但轻易得到的爱情又怎么值得珍惜呢?
背叛来到。
女主将能带走的钱财倾数拿走,但唯一没有带走的是那玫结婚戒指。
这是难得的良心发现还是一时疏忽不得而知。
你知道吗?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才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陈凯歌自传《少年凯歌》)
幼稚无关年龄,尤其是在爱情上。
幼儿园的小朋友才不会为情自杀呢?
一个像男主这么精明的商人,就这样载到了一个俗不可耐的骗局了。
随之而来的是借酒消愁,麻醉心灵。妓院寻欢,麻醉肉体。
疯狂的寻找,寻找女主的踪迹,寻找自以为丢失掉的灵魂。
怒不可遏的将枪口抵在最爱之人的头顶上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卑微。
卑微到女主的三言两语就能化解这几乎丧命的雷霆之怒。
人呢,总喜欢拔高自己的灵魂。
当初的男主在回答好友关于爱情和淫欲的问题时说两者皆有,既要付出一切又要拿走一切。
此刻的他,已经付出了一切。
而没得到的一切,暴怒之中几乎也要将其毁灭。
现在的男主,已经对这段感情走向了第三种境界。
这就是他心中的爱情吗?
我不能没有你
可知道我有多爱你……
一直是“我”,这不是付出,这还是一种索取。
如果苛刻的说,这又算得了什么爱情?
虽然现实中很多人可能还做不到男主这般,但依然不能打动面前的女主和银幕下的观众。
表面上的重修旧好,改变了这个男人。
从一个正经经商的生意人沦落到需要靠老婆帮忙出千搞钱的江湖人。
被抓现行的妻子坦然面对众赌徒们的侵犯,她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去换取在这世界上生存的权力,不管她情不情愿。
被打倒在门外的男主何尝不知?
盲目的爱情已经令人失去自我失去判断,此时的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错误的路上狂奔。
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将资产偷偷跟朋友交换,当像贼一样与好友相见时,当初那个意气风发风度翩翩的男子早已消失不见了。
这样的爱情还是爱情吗?
当初与好友对话中提及的没有逻辑没有理由的淫欲,不正像此刻男主所做的一切吗?
只不过他的淫欲只有女主才能给予,妓院里的交欢只有让他身心俱疲。
本来瘦骨嶙峋的猎物突然增肥了,骗局故事里的掌控者比利要求女主最终将其全部吃掉,不留一点残渣。
现在的社会流行调侃那些在感情生活里卑微的一方,称其为“舔狗”。
而舔狗的最高境界不正是男主这样的人吗?
得知名义上的妻子、心中最爱的人与同伙将老鼠药掺于自己的咖啡中,等待自己毒死之后两人相会远走高飞之后,男主终于做出了舔狗的终极操作:为爱舍命。
为证明自己所谓的爱舍命。
哪怕这命其实是爱的人所正想取的。
“嘲笑我吧,我要告诉你我还爱着你。
除了你,没有爱过别人”,说完将咖啡一饮而尽。
这是男主对爱情的第四个阶段。
为爱痴狂,为爱变成白痴。
如果爱情需要生命来证明,那这份所谓的爱情就不是真正的爱情。
彼此相爱的人会为对方献出生命,但前提是双方都已经彼此相爱。
为了证明爱情而去献上生命,这就不是真正的爱情了。
如果男主死去,女主远走高飞,这部电影的评分我想会更高。
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要比艺术残酷一百倍。
电影中的女主在男人将咖啡一饮而尽之时,突然醒悟了。
然后是救治男主、枪杀同伙、判刑入狱、牧师探访。
女主向牧师叙述着自己的经历。
这个故事里的女主,精神和肉体被同伙所辖制,身不由己。
但这样的故事,真实性有几分?
女主问牧师:你相信宽恕吗?
你相信灵魂的救赎吗?
就算像我这样的人,上帝会救我吗?
电影中的牧师表现的如此天真可爱,他将自己的衣服与女主交换,女主就这样飘然的离开了监狱,与被医治的男主远走高飞。
韩国电影《密阳》里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去监狱见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说信仰上帝让自己学会了宽恕,我饶恕你了。谁料凶手说我也信上帝,上帝早饶恕我了。于是女主信仰崩塌。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上帝究竟要饶恕怎样的人?
结合电影《原罪》中片尾的镜头,男主女主衣冠楚楚的在游轮之上如各地富豪把酒言欢赌博玩乐,女主在桌旁做出当年他们在赌场出千时的种种暗示手势,证明他们依然在罪恶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如果当初的赌场出千是男主的身不由己,那现在的泰然自若感觉他已经在这样的生活方式里游刃有余了。
男主最后面对镜头的台词与片头他在报纸上做的广告遥相呼应:
你无法逃离爱情,
不管用任何代价。
这样的结局又是真实的吗?
这样的爱情又是真实的吗?
如果都是真实的,那么直到最后,男主都没有帮助女主将这种犯罪诈骗的生活结束,带她上岸,回归一个正常的世界里。
而当初安心度日守法经商的男主却走进赌场诈骗的犯罪生活中,就此沉沦。
如果这样分析,电影剧情终于与电影片名相对应了。
当初的伊甸园,亚当夏娃本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听信魔鬼的引诱,偷吃禁果,终于原罪傍身,无法去除。
电影中,男主本来拥有的安逸被心中的淫欲驱到,从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变成一个为自己想象中的爱情堕落深渊的可怜虫。
亚当夏娃以为吃了禁果可以分辨善恶,结果受到的惩罚难以想象。
男主以为自己得到了爱情,但所爱之人是否真的值得所爱而不自知,生活也将会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的结果都是来源于没有正确的选择,而何为正确的选择,今天的我们,真正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