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剧主真的要被张一山整吐了。 一部新版《鹿鼎记》,几十个同行都在骂。 篇篇头图都是张一山的绿帽造型和颜艺,我眼里已经容不下第二张容颜。 如果剧主不是刚好刷了《哈莉·奎茵》第二季,现在怕不是都整出了PTSD。 尽管如此,剧主还是决定看一看这部,原因有两个: 一来,是不想浪费前段时间为《棋魂》充的会员。 二来,是觉得我都被搞成这样了,不看看原作岂不是太亏? 想不到这么一看,居然挖到了宝藏。 刚播放13分钟,就吐槽了600多字。 年度神作,名不虚传。
01 按规矩,这里该介绍剧情了。 可是,《鹿鼎记》这样的IP,剧主要是多说两句,你们该骂我水字数了。 《鹿鼎记》,一般被认为是金庸小说里艺术性最高的作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看,比起武侠小说,这更像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充满了讽刺意味。 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武功,没有政治头脑,只有小聪明的未成年人,误打误撞进了宫。 揍过皇帝之后还能和他称兄道弟,在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组织里担任高级领导,拜了前朝公主为师,混进邪教当高管还绿了教主,抢在驸马前面睡了当朝公主,一共娶了七个老婆,出门给小费都是一百两银票起步。
在这个故事里,金庸用老辣的笔触画出了一幅众生相,上到庙堂下到草莽,千人千面,无不入木三分。 做官的原则是欺上瞒下,后宫的生态是藏污纳垢,藩王的归顺是阳奉阴违,大义凛然的天地会英雄,只不过是披上了理想主义者面具的伪君子… 故事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能看热闹,也能看出门道。 最妙的是,《鹿鼎记》的情节展现是直白的,非常利于影视改编。只要不作死,至少也能拍出个过得去的作品。 可新版偏偏就作死了。 这部剧雷翻全网,一共用了不到5分钟。 但剧主觉得前3分钟,还有一半是可以的。
片头风格独特,美术水准不低。 开场时张一山戴的绿帽有点over,表情过于浮夸,说书节奏拿捏得也不太好,但让人觉得剧组还是有点想法的。 与茅十八相遇的桥段,虽然叙事有明显的缺失感,但因为节奏较快,剧主还能适应。 可到了第6分钟,韦小宝就进京了… 看到这里,剧主是懵逼的。
韦小宝为什么要救茅十八?海大富为什么非要搞茅十八?韦春花为什么非要把小宝托付给茅十八? 这些关键情节,没有一个得到了妥善的解释。 在这6分钟内,剪辑的痕迹很明显,剧主感觉应该内容有删减,于是查了查相关信息。 果然,原来剧集原本有60集,愣是删到了45集。 不得不承认,剪辑师还是有点水平的。 因为这开头虽然崩,但崩到让剧主看不出来到底是剪辑有问题,还是剧情有问题。 这本身就是剪辑师的胜利。
02 快节奏的剪辑,或压缩背景介绍,本身并没有错,有时还能玩出花来。 比如《飞屋环游记》,男主角一辈子的故事10分钟就讲完了。不仅没有崩,还成为经典案例,至今还活跃在抖音。
问题是,你的故事讲这么快,目的是什么? 没有立人设,没有介绍背景,没有渲染氛围,整个就像在走过场,全剧组都急着拍完这段收工去打王者荣耀。 《鹿鼎记》原作的故事舞台,始于烟火味儿十足的扬州市井,后来又有波谲云诡的后宫和官场,刀光剑影的帮会和江湖,炮火连天的前线战场。 哪怕是在最最简单的丽春院里,也有害怕文字狱,人人自危的普通老百姓。 所有的事,和所有的势,都是需要因果、逻辑和情绪串联起来,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 而剧里,什么都没有。
剪辑师仿佛不是在看着剧本剪辑,而是看着大纲剪,大纲还写得很不走心。 对于改编作品来说,情节上的删减并不是大问题,内核上的阉割才是。 为什么,有的作品简简单单的一句对白,就能让观众品味到许多东西? 因为当这句话说出口时,观众已经认识了说话者和聆听者,对当前剧情的进展,每个角色的立场和情绪,都有了鲜明的感知。 换言之,因为编剧和导演擅于“造势”。
正面例子,就是剧主前两天吹爆的《隐秘而伟大》。
反观这剧,从开头到擒鳌拜,每一段情节的“势”都被切了个干干净净。 你这么擅长“去势”,观众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当然希望你去世。 造成这种局面,剧主觉得也许是有场外因素的干扰,幕后团队可能觉得自己有点冤。 但和他们相比,演员才是真的冤。 特别是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张一山。
03
剧主必须说一句,张一山是位有自知之明的演员。 这里说的自知之明,不是说知道自己演没演好,而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看过这部剧,你会发现被各大号拿出来不断羞耻play的张一山,他的表演与全剧的氛围并不违和。 是的,这剧里每个演员的表情都特别多,肢体语言丰富,而且夸张。 剧主始终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却一直说不上来是什么。 直到建宁公主登场,大内藏书馆里突然悄没声地出现了西洋的盔甲。
剧主一拍大腿! 这个你躲我藏的氛围,轻快的西洋古典乐伴奏,没有逻辑的搞笑,突然出现的道具,夸张的表情和动作… 这不就是《猫和老鼠》的调调嘛! 带着这个念头,我翻回前面观察,发现果然没错! 看看小宝被人一盘子拍晕的斗鸡眼。 还有躲在角落瑟瑟发抖的表情
是不是一模一样? 所有的演员,全都是把这部剧当动画演的! 剧主刚刚想明白这点,就发现原来张一山本人这么说过:
我们的口味对准了小朋友
我的表演方式和拍摄手法有的时候还比较卡通
明白了吧?不是人家拍得不好,是我们看的姿势不对! 这也说明,我们真的是冤枉了演员们。
当然,即便定位在低龄喜剧,这部剧还是有几个严重的问题:
问题一:观众还不够低龄。 最小的00后也已经10岁了,最大的已经20岁。 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并不是脑残,足以识别出这部剧的问题。
问题二:呈现形式不够理想。 低幼卡通片往往不太讲逻辑,形式远大于故事。 这就意味着,单集的篇幅不会太长。 如果这剧把每集时长控制在5分钟之内(含片头片尾),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问题三:叙事过度阉割。 再短的剧集,也绝对不能忽视叙事的基本原则。 这是这部剧最大的问题。
的确,观众从来不问汤姆为什么不放过杰瑞。 但那是因为汤姆是猫,杰瑞是老鼠。猫和老鼠是天敌,观众还是知道的。 而这版《鹿鼎记》,连这点信息都阉割掉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别忘了,再年轻的观众,也是观众。 而观众,需要最基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