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12-11

特德 • 翻山:矛盾的心态

面对这样一部影片心里非常矛盾。理应支持,因为这种独立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今后摆脱商业单一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却又不敢太支持是因为本片的传达过于松散,以至于有些像波洛克的画:随你怎么画,随你怎么说。
我想,“随你怎么说”或许只是后现代学者的无聊游戏,不是艺术应有的严肃态度。
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气韵生动”之“气”的断裂。艺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管你的思想有多深刻、故事有多少维度和可解读性、意境又有多深远,但前提是它本身是一个在结构上和叙事上封闭的有机整体,否则,它就会由于过于松散而丧失艺术的表现力。一个什么都说的艺术品其实什么也没有说。如果本片想还原生活,那生活本身就已足够,何必还需艺术?正如叶芝所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不是生活;如果本片想传达某个议题,那它过于开放和松散的结构也使得议题的传达趋于模糊。但我们不常说艺术要暧昧吗?没错,但我们说的暧昧不是每次都有不同的可能,而是在一定的导向下每次都有新的、更深的感悟。对于一件艺术品如果没有了一以贯之的“气”,或者这股“气”过于松散,那它只能被肢解为生活的片段或者一种相对任意的主观叠加。
本片其他的问题:1,节奏上,缺少起伏,即阴阳互动,以至整体节奏僵化,缺少艺术生气;2,剪辑上,缺少一种明确的指导观念而趋于随意(有很多地方剪得很生硬);3,表演上,明显与作者想要的效果相悖,观众看起来也不知所云;4,其他,有明显模仿阿彼察邦的痕迹,不论是影像风格还是导演的介入的噱头上;导演介入那一场似乎放在那里有可以,这又再次明显显示出了本片在素材处理上的一种随意性,而真正伟大的作品是难以随意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
最后,转引别人的一个观点:
“导演说这个电影表示我们在当下喧闹生活中,一种对心灵的拷问、一种价值的回归、一种对静生活的反思,追捧。相反,电影的一切,都在表现着一种躁动和不安。正如历史和现在的中国,整个民族永远弥漫着一种寻找方向、寻找生活的冲动。
 电影中,导演总让小村的人展现一种后现代的思索,他们表现得他们好像在思考人生、思考虚无、思考前途、思考未来。。。但是实际上是这样嘛??电影中的主演们,流露出的,却是对现代化、工业化、城市、时尚产业、电脑电视、手机这些现代生活符号的向往。  云南小村的躁动不安和喧嚣,却被导演强烈篡改、阉割为对于宁静、缓慢的生活节奏的思考,没有精神的村民被涂抹成充满思想的人民,对于生活的追求被导演扭曲成后现代的对于未来、人生、我们前途的思考。
      
别了,导演,不需要这样。
    
中国和西方出于不同的语境之中,中国现实大部分人处于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他们向往和追求着现代化的目标:宽大明亮住房,电器,医疗,福利保障。他们还没有到后现代的追求人生的反思中……
虽然艺术强调创作的个性,但却不是封闭的自恋。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片子是导演的个体体验,个人理解,它不需要别人有和她一样的理解,正如它也不需要观众一样。

翻山(2010)

又名:Crossing the Mountain

上映日期:2010-02-20片长:98分钟

主演:陈强/肖永华/肖英/钟丽花

导演:杨蕊 Rui Yang编剧:杨蕊 Rui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