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所有法币都是部分准备金体系。部分准备金体系是如何运作的,用简单例子就能说明白:

法律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小明存100元进银行A,银行A只需保留20%,即20元,可放贷金额80元。
银行A将80元贷款给银行B,银行B只需保留80元的20%即16元,剩余64元贷款给银行C
如此往复,在20%准备金率下,100元实际资产可最多对应500元债务。某日小明家里有事急用钱,到银行A要求取回100元。可银行A账上只有20元,只能违约。

有人要问:不对啊,现实生活中去银行取钱只要不是大额,都可以马上取出的。

没错。但那是因为社会上绝大部分现金类资产平日都趟在银行账户上,叫作沉淀资金。顺着上面例子来说,就是小明、小赵、小钱、小孙、小李五个人都分别在银行A存了100元,银行A贷出其中400元,保留100元。当小明取100元的时候,银行A就够钱还了。

假如小明、小赵、小钱、小孙、小李同时来取钱呢?

显然,银行A必然违约。

实际上,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只要你去银行取出所有资金,银行必然要挪用别人的钱来还你的钱,就像这电影中的情节一样,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

“拆东墙补西墙”不是用来描述庞氏骗局的吗?

部分准备金体系就是一个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不会要求全部变现的庞氏骗局。

有人会质疑,所有人同时取现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纯属杞人忧天。

的确,跟电影中的庞氏骗局一样,只要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不要求全部变现,骗局就不会破产。只不过,骗局破产的概率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高。有个专门的名词描述这种现象,叫做bank run。Wiki上有个条目叫List of bank runs。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妨读读这篇文章。

然而,部分准备金的问题远不止于庞氏骗局。

第一,部分准备金体系违背了财产权自然法的基本原则:一物无二主。简单说,一个东西不能既是你的,同时也是我的。

继续说例子。

银行A未经小明同意,擅自把100元借给了银行B,银行B就获得了这100元的使用权。与此同时,小明也认为自己拥有这100元的使用权。毕竟在小明看来,钱当然还是自己的钱,只是放在银行而已,取出和转账应该都不受限制才对。于是,奇怪的情况出现了:小明和银行B对这100元同时拥有使用权。

关键解读:小明认为银行A只是代管,但从法律上说这是借贷。

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通过模糊处理借贷关系和代管关系,出借权得以进行链式传导,导致多方对同一笔资金同时拥有使用权。

使用权是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请问,这100元的所有权还属于小明吗?

既是,也不是。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产权不清会带来什么问题,不展开讨论。

第二,在部分准备金体系下,债务扩张不可避免,最后导致整个经济都建立在债务扩张的基础之上。经济周期和债务周期高度重叠,并且债务周期会极大的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

放眼望去,这就是全球各国经济的历史和现实。

以熨平经济周期的巨大波动为借口,政府和央行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控制权。

然而就像电影里一样,一旦出现挤兑,所有人全都要完蛋。

欺诈圣手The Wizard of Lies(2017)

又名:谎言巫师

上映日期:2017-05-20(美国)片长:133分钟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 米歇尔·菲佛 / 汉克·阿扎利亚 / 克里斯汀·康奈利 /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 莉莉·拉贝 / 内森·达罗 / 凯瑟琳·纳杜奇 / 凯利·奥科 / 迈克尔·A.戈尔杰 / 克莱姆·张 / 迈克尔·卡斯洛夫 / 波特兰·赫尔米奇 / 阿曼达·沃伦 / 杰弗里·坎特尔 / 玛尔塔·米兰斯 / 马科·查卡 / 索菲·冯·海索博格 / 斯蒂芬·考特尔 / 

导演:巴瑞·莱文森 / 编剧:黛安娜·亨利奎斯 Diana Henriques/萨姆·李文森 Sam Levinson/塞缪尔·鲍姆 Samuel Baum/约翰·伯纳姆·施瓦茨 John Burnham Schwa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