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点什么,但提笔四顾心茫然,每个人下线的都很突然,却又很合理。
理智者赴死为执念;多情者死前念忠贞;守卫者舍身掩护;弱冠者殉于奉献;避世者亡在沙场;无情者终有牵挂;天真者藏却希望;逐利者空握权柄。
宁头儿想庇护所有人最后死于孤军奋战力竭而亡,如意想飒沓如流星却最终为情为义一去不还,这是个以其身殉其道的故事,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从开始就一点点的埋下。
两个主角人设太高,如果在古言爱情的框架里,最后一定是两人留下徒弟执掌天下,自己退隐江湖。但这是个家国天下的框架,两个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纷争背景下,最后一定是为家国为百姓,不死不休。在一个天大的危机下,舍身补天,最终平息战火,已经是最理想化的结局了。
对于关山小队,平等的喜欢每一个人,除了钱昭。
因为对于钱昭,实在是太喜欢了,所以以下全部是关于钱昭的碎碎念
(男女主很好,但是喜欢起来太累,两个人过于完美,心里要装着家国责任还有彼此情谊还要面面俱到。一边互通心意,一边图谋大事,不平天下怎么能踏实的顾念彼此,但是天下那么大怎么可能平了所有事,所以注定是个累死人的剧情,唉)
钱昭从人设到人物表现都非常喜欢,队伍里所有人都觉得他可靠,情绪通常也很稳定,但只是他的日常表现,稳定是因为没碰到他在意的事,他在意的事情不多,兄弟和忠义。
不止其他人觉得他可靠,他自己也是认同的,什么都会一点的钱昭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所有的“瓜”都要去听一听,所有的人都想去照顾。因为对于自己的能力认可,所以对于所有事都有担当。
小队的人应该都不超过30岁,宁远舟30似乎是最年长的。在柴明离开之前,钱昭也还年少,还有一些小傲娇的性格吧,柴明的离开一定带走了他绝大部分的天真天性,仅存的一些活泼的人气大概是这四个兄弟弥补的,尤其是元禄。
他不允许自己出现失误,也不允许自己道歉。所以他为了给柴明等人复仇可以放弃忠君,为了请如意回归可以赔命,但是却说不出一句道歉(他说因为你是同伴所以不会道歉嘴硬的太明显了,完全不是理由)。
他的歉意很重很重,所以死在保护皇帝这里也很好,不然一旦过后回想清算,他的歉意会变成山把自己压死的。
钱昭一直是理智的,即使到了悬崖上,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那一刻,元禄和孙朗可能觉得这是件很疯狂的事,但是对于钱昭,这件事和他从前做的那些为兄弟报仇甚至为兄弟疗伤是一样的,没什么不同,可能唯一的问题就是阻力会大些。
在他的世界里,报仇是天经地义的,是毫无疑问的,无论代价是什么,所以走到悬崖这一步理所当然。他说话的时候是坚定地,没有疯狂,也没有声嘶力竭,只有平静,他拿着平安扣说的那些话应该都是他自己想过很多次的,每次擦拭的时候都会对着他们说一遍吧,然后每想一次就给自己的担子加重一分。
换句话说,在悬崖上这一刻钱昭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他要报仇,不管对方是谁,所有的代价自己都能一力承担,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后面十三把他从这个世界观里拉出来了。
在十三到来之前,唯一让钱昭不冷静的是孙朗的刀。他虽然说的是你们竟敢阻拦我,但是阻拦是在他预期内的,他不愿意看到,也为了避免罪名的分担和口舌麻烦,所以他独自一人避开兄弟们。但是他沉浸在报仇里,这时候的情绪是放大的,对于孙朗拔刀,他直觉受到了背刺,所以他说“你们竟敢阻拦我”和“很好”的时候是比较激动的。
这时候十三来了,十三也是一个清醒理智的人,清醒到看透一切然后纵情人生一场。十三大多时候是跳脱在局外的,他最常做的研究人性,能看清人的情绪和行为,并以身入局,清醒地陪着演下去。
悬崖上,十三也是处于局外,他不是钱昭一心沉浸报仇,也不像孙朗只想着任务,他不在乎皇帝的生死,对于突发事件接受能力也很强。所以他没有质疑也没有阻拦,他剑挟自己来冲击钱昭的情绪,打破钱昭设定的路线,把弑君的结果挑明。
其实从钱昭喊于十三名字的语气就能听出不同,他对于十三是有期待的,“于十三”一句有了情感,对比一下,前面的“很好”就是放狠话的语气。直到十三拔剑举动在他意料之外,所以他说“你疯了,这关你什么事”这一句时候,已经自动把自己的角色恢复到日常的钱昭了,说出了一种对于十三每次惹事的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当然这一次反过来了。
对峙这一段感觉钱昭的刀没有紧紧的跟着皇帝,如果皇帝逃跑或者十三他们真的上前感觉是可行的。这个剧很注重细节,感觉不太可能是穿帮,所以两种猜测:
一是钱昭的本事在其他人之上,或者六道堂都有瞬间动手的能力,不用刀抵得那么近,所以动手也无用;
二是我更愿意相信的,就是他们互相信任,尊重双方意愿,刀只是代表一个态度,商议好了才会动手,而皇帝也是真心忏悔,所以不动(微吐槽,既然忏悔就夺刀或者跳崖啊,还能避免钱卿弑君,或者可能是他不管怎么死,大家都有责任吧)。
到了这里,这件事已经不是钱昭最初想的那样了(他说“到奈何桥上一定酒水相迎”的一句和前面“是同伴不用道歉”的嘴硬一样有趣,死要面子强撑,说着自己都没办法相信的话)。所以北磐来袭时候,他决定先放下这件事,自然地掏出地图,情绪都不需要转换,因为平日的钱昭就是这样,事情一件接一件的做,不会被情绪左右。
但是心软的钱昭,他又实在不是一个不顾后果的疯子,弑君的后续影响太多了,一旦他跳出原来的逻辑,一旦他犹豫,这件事就再也不能继续了。
他最后保护皇帝时候有主动想死的念头吗,不知道,应该不会。前面说过他是有担当的人,一旦危机过后,他真的认为自己报仇的行为有些不妥,他的歉意会加倍,他会觉得亏欠所有人,当然不是对皇帝,是对于活着的兄弟,对于百姓的。并且没有了报仇的方式,他的情绪再无突破口,以他对自己的苛求,不敢想象那会是怎样。
钱昭一直是理智的,他很清醒,他不疯,但这种他觉得很正常的事,如果真的让别人知道,别人一定会觉得他疯的无可救药,幸好他几乎不必展示。
他太纯粹了,他的纯粹只留给自己就好。
所以钱昭死在烽火台,死在这个节点,对他其实是件轻松的事。皇帝没杀就没杀吧,他可以自己亲自去和柴明和兄弟们解释了,也可以做想了很多次的很多事,可以去继续冷着脸责怪柴明不顾自己安危,然后揽过他的肩膀叫他弟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