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看這部影片,是因為同學說起有這么一部同名的動畫片,所以就有了興致,看這部原裝的影片.同時這部片子也是蜚聲國際,有著良好的口碑,所以,觀賞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果然,大師的片子總是不會讓人失望,而且是讓人心潮澎湃,欲罷不能.
影片講述了因為農民不堪強盜的搶奪,而尋求武士幫助,而武士幫助農民最后戰勝強盜的故事.因為故事的緣故,自然的,影片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農民尋找武士;后一部分,是武士保護農民.這兩部分之中,都強烈的體現出了,日本這個國家奇怪的一個現象,就是武士與農民這兩個階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甚至是有仇視的程度.
在前一部分中,當鎮上的武士得知農民要聘請自己保護農民,作為農民的保鏢的時候,無不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對自己武士身份的一種侮辱,更有甚至,要對這些農民動手.這種局面真是讓人感到好笑,武士是一個特殊的階層,是一個不事生產的階層,他們的收入,大都是主公的信奉.在戰爭期間,當然薪俸是會有很多的,因為他們有很多可以表現的機會.但是在和平時期,一般的武士,就很難的生存下去,尤其是浪人武士,更是難以為生,因為他們沒有封地,要生活,還要保持自己的身份,就會是很困難的了.而在這個時刻,還要保持自己的固有的觀念,保持自己的身份,這就當然會有很大的矛盾了.同時,對于農民的不了解,也說明了,其實武士的正義感其實是很值得商榷的,他們的正義,是很狹隘的一個定義.只是限制在一個務實的階層之內,限制在上下級的范疇之內,并沒有各自的獨立的判斷.就好像是一種所謂的"恥感"的文化,沒有個人價值的體現,只是在一個可以提供安全感的群體中生活,不想因為個人的緣故,而受到群體的排斥.這恐怕就是日本人團結的原因,可是這種集體主義的后果,就是無法通過個人的價值觀,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武士們就是活在這種假想的安全感之中麻痹自己,用一個武士的身份安慰自己,就認為自己比農民高出了許多.真是讓人感到可笑.當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武士都抱著這種死板的觀念不放,還是有許多人接受了農民的要求.或許這其中有著不同于農民的請求那種單純的正義,但是每個武士都是做出了自己的判斷的了,對自己武士的身份做出了自己的定義的,而沒有固執在一般的觀念之中,這就讓人覺得一陣清新.
第二部分,在農民與武士的接觸之中,更是將兩個階層的矛盾集中的表現出來了.農家的女兒都削短了頭發,糧食都被藏起來了,對武士都避而不見,甚至這是他們請來的客人,他們也是有著一份顧及.當然了,這也怪不得這些農民,菊千代的話,讓我們了解了事實.正是因為武士階層,對于農民無限制的壓迫,才會讓農民對他們產生了深深的陌生感.戰爭的時刻,就征兵;和平時期,就加賦.讓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無法享受生活的喜悅.這一切,都是武士所帶來的.為了他們的理想,為了他們的野心,將戰火,將貪婪帶給了一代代的農民.兩個階層的隔閡,就逐漸的形成了.當勝四郎與志乃的愛情被大家所了解的時候,同樣的,也被很多人不了解.認為是志乃選擇了一條不好走的路.甚至志乃自己,也體察到了兩個階層之間的距離,為自己身為一個農家女兒而愛上了一個武士而感到憂慮.當志乃的父親最終勉強答應志乃與勝四郎的結合的時候,眼神卻明顯的流露出一種不舍與無奈.但是,這種結合,不也暗示著農民與武士逐漸的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更強的組合,來面對將要到來的困境.只有這兩個階層真正的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才有可能政府一切的困難,就像是山中的盜賊.
既然名為七武士,自然的,片中肯定有七個武士.而且是當然的,黑澤明作為一個本身名字就是一種榮譽的導演,將這七個武士的面貌都一一的展現給了我們,有喜劇,也有悲劇,讓人喜悅,也讓人唏噓.
印象最深的,當然是菊千代.他是一個身份特殊的武士.說白了,其實他根本不是武士,更像是一個破產的農民,一個無賴.不知從哪個沒落的武士家弄來了一個家譜,就想當然的將自己融入這個階層之中.其他六個人一開始也是不理解,甚至還有點看不起他.只有他在小溪表現了自己的本事之后,才勉強同意其加入隊伍.而在旗幟上,同樣的還是無法完全的接受他,獨自的把他設計成一個三角形.但是菊千代卻是在武士與農民之間最好的橋梁.當剛進村,農民都避而不見的時候,正是他的一個主意將農民們匯合在了一起.而當武士們開始反感農民的自私的時候,又是菊千代挺身而出,帶著一種悲哀的替農民說話.認為農民的自私,都是源自于武士.雖然,菊千代算不上一個正式的武士,但是他的戰斗,卻比誰都要來的勇敢.每一次都是身先士卒,不顧安危.當最后在滂沱大雨中,手刃強盜頭子的時候,盡管身上已中了數槍,可還是憑著一種像武士般的精神,擊敗對方,這種精神,不正是武士所提倡的么.一個如此的人,怎么能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武士呢.所以,當他的墳上插著一把高高昂起的劍的時候.他無疑已經作為一個武士,永遠活在了這個世界上.而菊千代的表現,也有很多娛樂的成分.看得出,黑澤明導演很喜歡這個人物.
勘兵衛是這七個人的頭子.而他身經百戰,文武雙全也正是適合作領袖的.他可以看作是黑澤明心中武士的典范,武藝高強,足智多謀,更重要的是急公好義.明知這是一份不劃算的戰斗,沒有功名,也沒有利祿,可他還是挺身而出,愿意為農民一戰,這種作為可以算得上是"俠"了.而他的灑脫,他的爽朗,也同樣是讓人深深所折服的.每當高興的時候,總是摸著自己光光大腦袋,真是憨態可掬.
勝四郎在這里面,也是著墨很多的一個人物.他是一個很有熱情很有正義感的武士.雖然沒有什么戰斗經驗,可是作為武士的一種擔當,讓他無論如何也要參加到戰斗中去.他拜勘兵衛為師,我們可以想到,許多年之后,勝四郎就一定是另一個勘兵衛.當他看到農民因為失去稻米而悲痛不堪的時候,他甚至自己拿出一文錢讓農民不要悲傷.還體諒的讓他們收聲,不叫別的武士知道情況.這種慈悲心,恐怕就是一般武士所缺少的吧.雖然武藝還算不上高明,但只要有這份俠義心腸,不也是一個堂堂正正的武士么.恐怕還是最好的那種.
五郎兵衛也是一個有意思的人.他總是笑嘻嘻的.武藝高超的他并不是為了農民而參加到這場戰斗中的.他更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心境.他認為勘兵衛是一個真正的武士,自己也就心甘情愿的受其差遣.而他的智謀,也是很高的.村里的許多的方位設施,就是出于他的謀劃.最后他的死卻是不明不白,只是從村民口中說出沒有直接的表現.
而七郎次,則是一個很難說明的人.身為武士的他,已經放下了刀,挑起了扁擔,成了一個小販,過著平凡的生活.可是一旦有了需要他的地方,他又能舍棄這份平靜,重新成為一位戰士.這種平靜的心境,恐怕不是一般人可以從容交換的.而當戰斗結束,他恐怕又會和一個平常人無異.這種身份的不斷轉換,只有像他這種看穿生死的人才做得到吧.
久藏應該是里面武功最好的一位了.他出場的時候就是正在與人比試,開始是用木刀,后來改用真刀.他都是一副從容之相,雙目有神的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在一瞬間做出最合適的反擊.他是一個只在武藝上有追求的人,在影片中顯得就有點悶.他加入這個事情,恐怕也是另一種修行.在這種追求武藝的人的眼中,除了攀登上武藝的最高的境界,其他的恐怕都是沒有價值的吧.這樣的人,雖然讓人感到不被理解.但是這種執著,不也是很值得佩服的么.而最后,他是死在了火槍之下,我想這也是很有深意的了.武藝無論怎么高超,作為殺人的技術,總是比不過更新進的武器的了.武藝如果只是看成一種殺人的伎倆,那就真是貶低了武藝的價值了.
至于平八,他在里面算是武藝很差的了.他的評價就是中下.而他自己也說自己是個只會有勇氣逃命的武士.但是,他卻是第一個犧牲的武士.他保存性命所做出的努力,又豈是單單逃命所能解釋的了的呢.對于生命,這些武士,都有一種淡然的態度,認為武士的死,正是武士的宿命,沒有任何可避諱的,就像是吃飯睡覺一樣的平常事.有這種生死觀,一般人與之戰斗,又怎么能勝得了呢?這種態度,有種宿命味道的感慨,菊千代和勝四郎就要差很多.一則是菊千代不是正規的武士;另一就是勝四郎還沒有經歷過生死的考驗,這次之后,恐怕他也會有另一種生命的體驗了.
在面對著同伴們的墳墓的時候,勘兵衛說"這次戰斗我們還算是失敗了吧",七郎次還有點疑惑,"這次的勝利者是這些農民吧".當武士還在為自己的伙伴的死深深悼念的時候,農民們卻已經開始用歌舞來慶祝這場勝利了.不同的價值觀,讓人們對于勝負有了不同的評估.一種是物質的,而另一種,就是要精神的多.
黑澤明導演的這部片子給我們描述了武士的生活,給我們描繪了武士的形象.讓我們對這種矛盾的群體產生了一種關注,一種理解.也讓我們對生命唏噓不已,對生命更加的正視.
這種武士的精神,或許就是日本的民族精神的精華所在之處吧.
http://tin1016.spaces.live.com/blog/cns!49A79B57DDF65AA1!1193.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