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的评论贴一下存档
关于弑父:
真是奇了怪了,这明明就是最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伦理问题啊!跟西方文化的弑父情节有半毛钱关系吗?为什么很多人揪着说是西方的弑父文化不放啊?要说中国比较接近西方弑父情节的艺术形象可能也就只有哪吒了,中国男性在父权制压迫下的反抗只能通过一个神话了的小孩子形象来表现,这其实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方向,可惜大环境不允许,也做不到,也没人做
关于姬发线:
很多人对这个电影的评价,都是出自自己价值观的判断,而没有站在导演或者编剧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什么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这个说起来好像大家都懂,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懂。就比如说姬发对殷寿的崇拜,其实也没必要过多描述这种情感来由,你想想你周围的那些年轻人,他们的一些你所谓被洗脑了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很多时候不就是周围人或者环境告诉他什么灌输给他什么他就理所当然地相信了吗?姬发就是这样的年轻人啊!(所以教育才从娃娃抓起)并且一旦形成这种固有的价值观,它是很难改变的,有一句话是说:人和人之间的区别,最终就是价值观的区别。深以为然,它对人产生的力量甚至大过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等其他任何关系,这在历史上有太多先例了,因为你否认他的价值观,你就是在否认他的整个之前的人生。姬发之所以长时间不认可姬昌的立场,就是因为在他十几年的人生中,殷寿已经成为他的信仰了,支撑着他全部生活。更何况,四大伯侯确实在密谋造反,而他们刚刚经历的那场血战,也是因为苏护造反造成了苏全孝的死,不管是不是殷寿的pua反正他们是全信了。而四大伯侯密谋造反引起的直接后果不正是他们这些质子的死吗?所以他的愤怒也是情理之中的。包括在大殿上,阴寿也在提醒他们说“你们忘了冀州城下的苏全孝吗?”这个时候,他把剑拔出来了。并且当时在女娲庙,事情发生的特别紧急,他来不及思考,他正在质问,还没说两句就和四大伯侯打起来了,他还来不及细想四大伯候造反如果被阴兽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后果,质子团就闯进来了,直接就把四大伯侯抓走了。他也可能天真地认为造反未成阴寿不至于杀了他们,所以大殿上阴寿让他们杀了自己的父亲他才震惊地大喘气。还是因为年轻啊!你不懂殷寿!而之后地牢里面跟姬昌的对话,他心心念念地就是让父亲认罪活命,所以一开始姬昌跟他说玉环家乡的话他根本没听进去,因为在他看来确实四大伯候密谋在先不占理,直到父亲说出你看到的是殷寿让你看到的,你自己是谁才重要他才有所触动,也正是因为他对阴寿潜意识里也是持某种怀疑态度了,只是还未及细想,还没有敢于直面自己信念的崩塌而已。想想自己身边那些所谓被洗脑的年轻人,你想让他改变信念难度有多大?这种心理不是太好理解了吗?而之后的一系列剧情表现他的心理变化其实也就比较顺理成章了,价值观的改变太难了,没那么快的,并且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而姬发其实做到了。
有一点我也觉得遗憾的是伯邑考的惨死没有在姬发成长的线路里表现出来,因为如果表现的好这可能会成为非常打动观众的一场戏。不过这个确实真的是很难表现,对编剧是的极大的挑战,对演员的表演也是。并且你让他从哪里知道呢?从姬昌嘴里?不太合理,并且他当时的愤怒崩溃要对着父亲和饼哥表现出来吗?就太怪了。或者让他回朝歌城从属下口里得知?坚定他反抗纣王的决心?这个倒不是不可以。但归根结底也许编剧或导演并不想让姬发的觉醒是因为亲情,这多少减弱了人物的弧光。只能说可能限于时长,姬发成长线还是有完善和深挖的空间的,有些许遗憾,看在第二部如何表现这一点吧。唉!姬发也真够惨的,不敢多想一点点
再说说所谓的zz隐喻的问题,我也觉得这一点很有担当很聪明甚至很狡猾,你怎么解读都可以,比如你说外爹对你的各种pua不要信,你得知道你是谁,你亲爹是谁,你得回归,这是最表层的理解。而同时,你要知道你自己是谁更重要,这一点其实完全是西方的观念,中国人自古从来没有强调过这一点,而主持人所谓的隐喻不知道是否这个走向…还有一个方向,你甚至可以带入导演的个人身份,但这个不能说一点点并且我不认同哈哈,但所谓思想的自由,你挡不住大家可以各种联想啊是不是
我觉得剧情之所以是现在这样子,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时长有限,很多东西不容易表达清楚,尤其对于需要你给ta讲清楚才能看得懂的普通观众,这一点来说,这个电影虽然是个商业片,真的还是挺难看得懂的
天主教里七宗罪的第一罪就是傲慢,很多时候,别老想着我想要个什么样的电影什么样的剧情,抛却自己的傲慢,虚心地看看编剧导演他们想表达的是什么东西,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美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