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的全球票房收入还在不断攀升。间或有零星的质疑在影迷对影片的视觉效果的赞誉声中不讨人喜欢地跳出来,指责电影对波斯人的邪魔化以及该片所体现的西方文化霸权作风。而此类批评,又总是被电影或者原著爱好者认定是“以意识形态或者政治立场评论娱乐作品”,言下之意颇不以为然。更多的观众则表示自己在影片中看不出有什么意识形态,自己对政治完全没有兴趣,也不打算在这部电影中关心这些问题云云。比较之下,伊朗总统的反应简直有神经过敏的嫌疑了。他公开指责这部电影妖魔化波斯人,将他们刻画成残暴的民族,是对伊朗的宣战。

我们不关心政治,可是政治关心我们。我们不想在娱乐片中思考意识形态问题,可是流行文化却殷勤地“修正”我们的常识,以符合主流文化的标准。

西方人对古希腊的崇拜和自豪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在电影中,希腊已经成了一种象征符号,代表民主、自由、健康的身体和独立的人格。胆敢挑战古希腊的波斯人就站在希腊人的对立面,愚昧、落后、残忍、扭曲、落后。希腊人中有叛徒,有腐败的政客,有假借神灵之名为恶的神棍,简而言之,希腊人有人干坏事,可那都是极少数堕落分子干的事情。除了那少数败类,希腊人个个都是面容端正身材优美人格独立的优秀分子。而波斯人的军队中,一个“叛徒”都没有,连一个稍微流露一点人性的波斯人都没有。除了集变态之大成的波斯王之外,余下的波斯人都不需要有单独的个性,他们中没有值得怜悯的人,他们都属于群众演员,他们的作用就是被杀死和衬托主角们的光辉美好。为了加强对比的效果,斯巴达人的奴隶们都躲到幕后去了(希腊各城邦都奉行奴隶制,能够谈论自由民主的是占总人口的少数分子),斯巴达人没有容貌不端正、身材不健美的——因为不合格的婴儿早就被斯巴达人人道毁灭了。逃过灭顶之灾的一个拙劣产品果然就成了背叛族人的大反派,导致了三百勇士的覆灭。这又从侧面证明了斯巴达人残酷的淘汰制是何其英明。

或者原著的作者和电影制作人员压根从来没有想过要刻画东西文化之间的对立和优劣,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以此来宣扬继承了希腊文明的自由人是何等高贵,依然被专制者和异教统治的东方人是何等邪恶可悲。只不过动机论是无效的,因为我们无法证明他们的动机,他们也无法自证于天下。更因为不管创作动机如何,作品一旦完成就超越了作者而自有它的生命轨迹。《300》这部战车在全球横扫而过,无人可以阻挡。

当然,我们大可以不必如此和这部电影较真。它不过是一部娱乐电影而已,我们不需要用要求真理的标准来要求它。照此推论,我们也不需要跟当年纳粹德国的报纸上嘲笑大鼻子犹太人的漫画较真;不需要跟八、九十年代西方电影中那些形象卑劣的中国人角色较真;不需要跟一个连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都不懂的可爱偶像较真;也不需要和故宫里面那个生意兴隆的星巴克较真……因为是大众娱乐,所以我们不需要较真。我们大可以在这部电影里面只见精华,不见糟粕:爱漫画的看见画工的华丽,爱特效的看见精湛的技艺,爱音乐的听见震撼有力的摇滚,爱人体之美的可以看斯巴达人完美的裸体,爱政治和历史的的看见文化霸权的宣传工具……

真的可以这样么?请在回答,再犹豫一下。

斯巴达300勇士(2006)

又名:300壮士:斯巴达的逆袭(台) / 战狼300(港) / 300斯巴达勇士 / 三百勇士

上映日期:2006-12-09(BNAT电影节) / 2007-03-09(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杰拉德·巴特勒 / 琳娜·海蒂 / 多米尼克·韦斯特 / 大卫·文翰 / 文森特·里根 / 迈克尔·法斯宾德 / 汤姆·威斯多姆 / 安德鲁·普利文 / 安德鲁·蒂曼 / 罗德里戈·桑托罗 / 凯利·克雷格 / 泰勒·内策尔 / 提姆·康纳利 / 玛丽·朱莉叶·里夫斯特 / 彼得·门萨 / 亚瑟·霍尔顿 / 丹尼斯·圣约翰 / 尼尔·纳皮尔 / 戴兰·史密斯 / 毛里齐奥·泰拉扎诺 / 夸西·宋桂 / 安德鲁·舍夫 / 罗宾·威尔科克 / 蒂龙·本斯金 / 罗伯特·梅耶 / 帕特里克·萨邦圭 / 加里·A·赫克 / 达伦·萨赫拉维 / 马克·托蒂尔 / 阿格涅丝卡·乌诺洛斯卡 / Giovani Cimmino / Stephen McHattie / Greg Kramer / 阿历克斯·伊万诺维奇 / 迈克尔·西奈尔尼科夫 / Amélie Sorel / Atif Y. Siddiqi / 

导演:扎克·施奈德 / 编剧:扎克·施奈德 Zack Snyder/Kurt Johnstad/Michael Gordon/弗兰克·米勒 Frank Miller/Lynn Varley

斯巴达300勇士相关影评

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