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看电影主要是图一种享受,更成功的话是一种思想的传递。
年长以后,在思想成熟之后,难免会注意到导演的多种表达方式,剪辑、灯光、取景……这部电影对男女的苛责平分中立,有牧师审判之后的萎靡,以及生活状态的长期失意;有女信徒遭弃之后的颠沛,以及婚后的脆弱敏感。
“没有事实之全部,只有零碎记忆拼凑出真实的部分。"姜文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里,小军的旁白中,好像也有相同的观点表达。我喜欢佛洛依德,尽管他不被主流认同(相对地球进化史,人类的进化也只是片刻。如果把地球的进化比作一天24小时,5000年的文明历史不到一秒钟。这么久远的事情谁又能说的准呢!),当然是目前的主流。大道至简,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依德讨论现代社会的文明根源,是从人最基本的求生,求欢的本能出发。俗世的纷扰冗杂不过是这两者处于各种环境中幻化出来利于本能的多样的体现。牧师为了体面,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责任认同,远离诱惑,拒绝本能,矫正过枉的说出爱的卑微之类的想法;女信徒感情彷徨中,争取认同受辱,矫正过枉的思想行为让自己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两者都同样站在审判的地位,试着原谅对方。其实原谅的只有自己,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已经深深的被潜意识束之高阁,也许等到年迈的某一天某一刻,就会浮上心头,归入理性思考中。
法庭的辩论很好的呈现了生存残酷的一面,打官司重在一个”打“字,秋生哥如是说。文明社会有文明社会的残酷,原始社会有原始社会的残酷。

最后说点性善的吧。法庭上牧师在辩论明显有转胜趋势的情况下,放弃秋生哥权威大律师的辩论思想,不忍心将一个所爱之人折腾如此,或许也是为了他的神,他的信仰。他败诉了。败诉多少要损失。女信徒最终是赢了,也不见的得到了多少,至少可以理直气壮地貌似站着强者地位说--我原谅你了。这也是牧师极为诧异的感受:你居然说原谅我了?居然是”你“来原谅我。毕竟他的过去损失、现在拥有都相对惨重,也因为自己的一善之念,也因为对方过于值得怜爱……谁说的清呢,总之是放弃了打赢官司的机会。面对审判,强者可以下顾,弱者只会争取。这也是现在家庭纠纷案件庭上,穷凶极恶的争取法庭利益调停多寡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两者年龄段认识层次/职业/身份的差异,一个过于善良,一个过于抱怨,有了这样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只要你努力,你表现,多少都会有所得。至于痛苦,是不是被放大?谁的更多?人云亦云吧。

佛祖的座下弟子佛陀对阿难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放下执念才能更舒服一些,尽管我也是个执念深,心结重的人。人到中年是要研读研读《中庸》了。

道德经开篇也讲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有欲以观其妙,无欲以观其jiao“,生存就要讨论归属问题,实至家国天下,境域领土,虚之信仰思想,爱恨憎恶。不过主流的时代价值观迷失了就不妙了,遑论对错。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已经不仅是进化理论,是一种生存理念。

张学友是歌神,喜欢低音的人没法不喜欢。林嘉欣是看《异度空间》的时候认识的,别的就没印象了,塑造的这个形象,对于认可程度上总之上算是负分。当然,我的偏见,喜恶于人可有可无,无丝毫得失影响。

也许一句”我爱你“,会是一种不同的结局。


到这里貌似完美了,但最后提到了最不想说的:
爱不能随便宣之于口,但有时候却可以明哲保身,有时候却可以不问付出(金钱、身体),能很好的诠释经济学。总之,没有信仰的情况下寻找真理,其中的危险性你会 尝试到的。人的信仰总不是一成不变的,跟本能冲突吗?静观其变吧。


暗色天堂(2016)

又名:Heaven in the Dark

上映日期:2016-03-24(中国香港)片长:99分钟

主演:张学友 / 林嘉欣 / 泰臣 / 卓韵芝 / 罗兰 / 苏志威 / 韦罗莎 / 卫诗雅 / 黄秋生 / 王喜 / 

导演:袁剑伟 / 编剧:袁剑伟/莊梅岩 Candace Chong

暗色天堂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