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她声称热爱自己哲学教师的工作,但在片中却甚少谈论哲学。她谈起的是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婚姻、或者训斥孩子别说蠢话。哲学只在她生活的间隙里生长,甚至都不算顽强:地铁、公交车上看书;与学生上讨论课,被母亲的自杀所打断;母亲葬礼上读哲学著作,听者无几、不相关、木讷;与法比安谈生活道路与哲学信仰的关系,被情绪和大麻裹挟,不严肃不深入。

她在工作中启迪年轻人,使他们能够开始哲学思考。而对于她自己,哲学与生活是分隔开的,且彼此对于对方是失效的。该懂的都懂,但活成了别的样子。她的学生们getting serious了,像法比安,写专栏做网课,过社会主义生活(她不认同);她更年轻的学生,办网站并向她约稿(她兴趣匮乏,这段在影片中也再无交代)。她的生活被表现为毫无哲学色彩的、繁杂的:帮学生买书,和书店老板废半天话;给家人做饭,烤鸡、做土豆泥;送母亲去养老院,既不忍又嫌贵;找猫抓猫,锲而不舍呼唤它,像呼唤自己失去的所有其他东西。

投身社会主义的法比安是她的counterpart。法比安的生活被表现为:风景好;吃得好;充满书籍、理论探讨、玩闹;同伴团结友善、互敬互助;法比安不仅批评她的“中产阶级(bourgeois)”作风,还直接点出了,他和他的伴侣不热衷家庭生活。总的来说,不“中产阶级”、解构家庭、像“乌托邦”。

从只言片语中我们了解到,她也曾经getting serious:年轻时加入过共产党;去过苏联。但当她攒下房子、丈夫、孩子后,当她成为一个“中产阶级”后,她谈起往事,寥寥几句,语气像悔悟,像笑话。她与书商谈话,平静简省地接受了由于市场原因书不再再版的决定,没有愤怒,甚至没有半点reflection。

两场状似无因的哭:她自己,在法比安家的卧室,抱着猫;她女儿,刚生完孩子的病房,说,你能把孩子还给我(抱着)吗。哭的都好像无缘无故,又好像有十万个原因。电影具有现实生活一样冗杂的可能性,这很好。而互文也很微妙和完整:只有抱着才能获得最直接切实的安慰,甭管抱的是什么。而与面对生活时一样,此时面对情绪,哲学也是彻底无力的、毫无出场时机的。

将来的事L'avenir(2016)

又名:从前·现在·将来(港) / 爱情未来(台) / 将来 / Things to Come

上映日期:2016-02-13(柏林电影节) / 2016-04-06(法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安德烈·马尔孔 André Marcon/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伊莉斯·洛蒙 Elise Lhomeau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编剧: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

将来的事相关影评

pppage
Yoyo
Yoyo • 重温
ke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