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对《将来的事》里于阿姨和学生关系的讨论觉得有趣。本来我以为这就不是个事儿。他俩算是良师益友,可以亲密沟通的知己,再进一步就没了。但究竟有没有暧昧呢?我的看法是,他俩最为贴近的时刻,就在学生对于阿姨生活表示质疑的这一段,不能再近了,再近就跨越了某道底线。第二天学生对自己的女友说他让老师伤心了,可知没有。跨过去了,倒未必会发生什么,但就不同了。
其实学生对于阿姨冷静的批评,瞬间让我想到Joan Baez。我对Joan Baez和学生对于阿姨的看法一模一一样:她的歌太知性了,她待在有足够安全感的小圈子里保持她的完美形象,真正的民谣歌手,或者说歌手不该是这样。
但对于阿姨,有那么一阵我会不由自主为她辩护:这是生活方式的问题,不是生活态度。其实他没说错,她被戳中了才会伤心。之所以依然喜欢她,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她真实脆弱的一面,人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我们喜欢《将来的事》,喜欢里边的于阿姨是因为她的认真。她到老还坚持那么诚恳的生活,认真读书、教书,认真思考,于阿姨好美(年纪大了瘦是王道)!知性生活到顶也就是她这范儿了。实际上,在于阿姨之前,我根本认为知性和才女一样是骂人的话。然而知性不是万能解药,它充实生活却代替不了生活本身。当人到中年,历经子女长大离开、母亲去世、离婚和事业低潮这一系列打击后,生活被一项项做了减法,过去给她压力又使她得以维系安全感的那些身份一项项被“清零”,她有时无以自处,能给她带来安慰的毕竟不是书本,而是那只偏执的老猫。究竟什么最重要?有那么一刻我会想起《少年时代》里男主角的妈妈,事业足够励志而生活不乏狗血,到最后子女长大离家时她戳中人心的迷茫表情——这算中年危机吗?
回来再说学生对于阿姨的评价,其实我同样好奇的是学生这种乌托邦般美好的生活是否便是支撑他思想的养料。因为他强调他和女友不过节日(家庭生活),承认没有小孩才能像现在这样(自由)。所以如果和于阿姨一样被套进生活的模子(且不说它是牢笼),一旦进入结婚、生子、养家的状态,他能否保持他的探索精神?这并非为于阿姨的“不自由”开脱。我只是好奇,他是会和于阿姨一样为安全感或习惯所累,还是尝试一种更为自由、变通的生活方式呢?
我们究竟有没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

将来的事L'avenir(2016)

又名:从前·现在·将来(港) / 爱情未来(台) / 将来 / Things to Come

上映日期:2016-02-13(柏林电影节) / 2016-04-06(法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安德烈·马尔孔 / 罗曼·科兰卡 / 爱迪丝·斯考博 / 伊莉斯·洛蒙 /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 编剧: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

将来的事相关影评

pppage
Yoyo
Yoyo • 重温
ke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