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法国电影《将来的事》,因为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以及这个影名才看的。这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电影,有些人可能根本看不下去。对于不读书注重实际生活,浅薄贫乏的人来说很枯燥,因为根本看不懂在说什么,不只是看不懂电影在说什么,而是人物之间的谈话也听不明白。里面有着让人沮丧甚至崩溃的东西,不只是现实还有理想;但也有着坚不可摧的东西,被泥沙俱下的现实摧毁不了的精神。

娜塔莉的生活基本上就是教书和读书。她非常热爱她的工作,餐桌上的话题也是读书,让家人都很无语,可是她却浑然不觉。即使感受到他们的不悦和抗拒,她也不在意,因为她认为他们也应该热爱读书,对那些哲学问题有所思考人生才有意义。中年之后老公外遇离开,儿女也大了离开家,母亲年老病逝。她带着母亲留下来的一只黑猫潘多拉,而她是对猫过敏的人,却不得不在外出离家的时候,还要把潘多拉装在笼子里拎来拎去。那是一个隐喻吧,是她在现实中不得不背负的东西,有时候在深夜却会抱着它流泪。

——一只偏执的老黑猫。你会要吗?
——当然不。你都这么介绍它了。

一开始她最喜欢的学生法比安不肯收养它,后来终于留下了它,他的女友说要重新教育它。他和一些人在乡间一个房子里读书,写作,过着脱离现实的生活。娜塔莉第一次带着猫去的时候,潘多拉跑了出去,她很担心,因为它一生都没出去过,她说它恐怕活不过五分钟。他说当然可以,反问她本能是什么?她说睡在她妈脚下十年之后,本能已经所剩无几了。他说饿了就会回来。第二天早上它回来了,还给娜塔莉带回了礼物——一只老鼠,放在她的鞋子里。据说猫会给主人赠送礼物,一般是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人收到过老鼠,虫子,甚至蛇。

非常感慨的是,他们离婚之后,划分财产唯一有意见的是对于书籍的分配问题。有一次她回家之后看到他留在桌子上的纸条:“娜塔莉,我早上来拿最后一批东西,我尽可能遵守公平分配原则,但我们似乎拿错《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假使你发现,是否可以帮我放旁边。谢谢!”看了纸条之后,她一边查看她的书柜一边气急败坏地说:“他竟敢这么说。他拿走我的列维纳斯,里面有我满满的笔记。真不敢相信,还有布伯。这是真的吗?混蛋一个!太过分了。”他的留言和她的愤怒,让人看到读书人的痴心和可爱。

后来她给自己的学生法比安说她和丈夫分开了,并让他不要为她抱不平。他说现在女人离开丈夫到处都是,她说那只发生在电影里。法比安说他相信她以后会遇到某个人的,她说她才不想找个老头子一起生活,法比安说那就找个年轻的,假如不喜欢老的。她说:“说得好像我想去勾搭个年轻人,我可没这种慧根。其实并不严重,我的生活并没有完全失败,事实上我有在准备,何况我没什么好抱怨的。我拥有满满的知性生活,这已足够让我觉得幸福。”法比安说她真有智慧。

事实上她这样充满想象力的人,幻想下的满足建构真实的慰藉。她有沮丧甚至崩溃的时候,但有自己的世界和坚不可摧的自由信念。在她母亲的告别仪式上,牧师说:“她在永恒的休眠中找到温暖,身后留下珍贵的遗产,那就是爱与希望。为了给她母亲最高的礼赞,娜塔莉成为哲学老师。你知道,质疑与探索,向来和信仰密不可分,而你却以此为生。”而你却以此为生,这句话让我感动异常。虽然娜塔莉读的那些哲学书,对于我来说都很陌生,但却有着对阅读共同的热爱,把读书当作生活中一件正事来做。有人对我说:跟你有点共同点。

在告别仪式上,娜塔莉读了一本书中的一段话:这是我所看到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看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他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 ,那他一定会抹去。他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新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她在读者这些话的时候,镜头切换到她在公交车上的情景,平时不管是在地铁里还是公交车上,在人群中她都拿着一本书专心地阅读,这一次她只是有一点惘然的看着车窗外的景象,镜头晃过路上的芸芸众生,让我想起多少次走在路上,看着行色匆匆的讨生活的人们麻木的脸,疲惫的身躯,觉得茫然而厌倦,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和希望。突然,她看到路边她前夫和他喜欢的女人欢笑着走了过去。她一下子笑了起来,笑得眼泪了流出来了。之前当他告诉她他遇到某个人,并且想要和她一起生活的时候,她说以为他还爱着她。那个从18岁起,从68学潮就没变过一丁点,唯一的信念就是“天上有星辰灿烂,心智心中有良心照耀”的男人。

有一次她带着学生在校园里一棵大树下上课,他们或坐或躺在草地上。她和学生们谈论真理,他们各抒己见,她给出她的观点。就在那时候,她有强迫症和心理问题的母亲反反复复打她手机,迫使她匆忙离开。她的生活就是这样,在很多时候被现实强迫打断。有时候我很疑惑,她在课堂上讲的那些话题,她的学生们真的会感兴趣吗?还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必修课才会去学。后来那些学生建了一个网站,还聘请她去写文章,好像那时候我才有点放心了,她感兴趣的问题,除了已经毕业的法比安之外,还有其他学生也会感兴趣,有所回应。

——你们能讨论真理吗?
——我觉得题目很别扭。真理有什么不能讨论的?
——是吗?要看真理架构在什么上。
——我们永远可以挑战它。
——但多数人曾经相信太阳绕地球运行,但很多真理后来从科学角度被确立了,但这是唯一的基础吗?
——历史也是。
——对,巴士底革命,或犹太集中营,都存在很多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小心,讨论真理是一回事,质疑是一回事。
——可是我们可以说真理被确立了?
——这才是症结点,问题不在于真理存在吗,而是要分辨真理可以被验证的基础,在什么基础下我们可以谈信仰的真理,信念与诚心的真 理,跳脱已被验证的事实。
——像艺术。我们无法在艺术里谈真 理。
——是吗?我们能谈论荷马,莎士比亚是天才吗?
——最近有影片说莎士比亚是伪君子。
——这太迟了。莫扎特,普鲁斯特,梵高,历史都已经决定了。艺术也存在真理,是时间确立的。
——但为何时间不会搞错呢?

后来她和法比安谈起一本书,她问那本书谈论什么?他说如何从灾难思维中脱身,但拒绝和政治挂钩,和如何建立真正的反权威,还有另类生活。暑假的时候,她去了法比安他们在乡下的居所,下车之后法比安来接她。在车上他们听伍迪·盖瑟瑞的歌 Fly to the sky。她说:“20年来我和我丈夫听相同的唱片,勃拉姆斯,舒曼,我快受不乐了。当我想到小孩都离开了,我的丈夫抛弃我,我的母亲死了,我重新找到自由,完全的自由,我不曾有这种经验,真是太棒了。”

我以为剧情会为他们安排一段恋情,虽然他们年龄差距很大,但是心灵却是接近的,但是却没有如我所愿,他们只是像朋友一样的相处。并且法比安并不是非常能够理解她,他说的一些话大概也是事实吧,让她感到了伤害。看过他的书架之后,她说不知道他连齐泽克都读,难道不觉得太混乱了?他说他书很多,不表示他都赞同。她说希望他看重生命价值多一点。他说他探索行为和思想之间的问题,这不是她的教学重心。她说她向来坚持生活需与思想合一,也一直试着这么做。他说没错,但不会超出内心层次。他说她只在意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及价值标准,但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生活的巨大改变。她去示威足够让她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这样让她舒服,但不会危及生活方式。她说她没革命企图,她的企图比较低调,试着教年轻人自己思想。在和另一个女孩聊天的时候,她说作为激 进派她太老了,她做过那样的事情,不过现在她变了。女孩说,但这个世界依然,只是变得更糟。

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法比安问她有没有遇到什么人,还是一个人生活,没有其他人。她说没有。她这样的人是不肯迁就自己的,甚至在有人示爱的时候也会躲开。她曾在影院里遇到一个人,为了摆脱他的示好她提前离场了,那个人追上来强吻了她,被她推开走了。那时候我有一点愤怒,我想起年少还没有吻过的时候,看到一本书上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吻你,是喜欢他征求你的意见呢还是突袭?如果是喜欢的人,征求意见当然很无趣,但是如果不喜欢,怎么样都会讨厌。娜塔莉应该遇到另一种人,能够真正欣赏她的美的人,不只是外表,还有她的灵魂。可是又能如何呢?她甚至什么都不想要,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让她从书本中抬起头来驻足的人。一直没有遇到一个高水平的人,那就义无反顾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像 Frank 唱 I did it my way。

有一次她在课堂上读了一本书中的话:“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是不快乐的。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假使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希望比拥有更容易令人满足,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然后她说:“朱莉在此想起从前的激情,与圣皮瑞之间未竟的爱情,她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他在一起,这希望让她感到幸福。因为朱莉能满足于梦想有天会变成事实。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这是想象的魔力,它以纯粹想象的快乐,回馈那个不在的爱人。即便非真实,她也是强而有力的。对像朱莉这样充满想象力的人,甚至是卢梭自己,冥想下的满足建构真实的慰藉,它填补且取代了肉 体的欲 望。”

平安夜的时候,她回家突然听到前夫在黑暗中叫她的名字,原来他路过的时候觉得很冷就进来取暖了。她问他要回了钥匙,并且一再地赶他走,让他带走他的叔本华。他的女友回西班牙过圣诞了,他不想和她去,因为他有一堆工作要做,要改80份作业,还得翻译他的书。她说可怜的老头,独自一人过圣诞节可不太好玩。他说不要担心他,他有一本书,香肠,一瓶酒,就满足了。现在又找回了叔本华,太完美了。同是喜欢读书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相处得很好,因为他们喜欢着不同的书和音乐。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而娜塔莉还会这样生活下去,不管是现在 和将来,只要有书,就有希望。

电影跨度很大,从子女小时候一直到他们长大离家,女儿又生了孩子。平安夜他们都回来了,吃饭的时候外孙突然哭了起来,她说让他们吃饭,她去哄孩子。她抱着那个小孩,对他低语:“我要为你唱首歌,唱什么呢?”接着她轻轻地唱起歌来:“在明亮的清泉旁,我独自去散步。我发现水如此清澈,于是跳进去游泳。我爱你很久了,而我永远忘不了你。在像树叶下,我擦干身体,在高高的树干上,夜莺在唱歌,我爱你很久了,而我永远忘不了你。唱吧夜莺,唱吧,你有一颗开怀的心。你的心会笑,而我的却想哭。”电影就在这里结束了,响起了 Unchained Melody 那首歌,一个我没有听过的版本,很动人。消弱了之前那首歌的悲伤。

这个电影里面有很多娜塔莉读书的情景,在车上,在家里,在课堂上,在树林里,在瀑布下,读书的女人是美的。就像《包法利夫人》一样,这个电影是为伊莎贝尔·于佩尔准备的。娜塔莉有着于佩尔那种被损害了似的优雅,有点粗糙却来自灵魂。我总觉得于佩尔似乎从来都没有年轻过似的,没有那种虽然很苗条却饱满的稚嫩的青春,而是感觉消瘦憔悴。她的优雅带着被损害了的粗糙感,但又有着无法真的从她身上夺去的坚固。或许因为我看她的电影不多,看到的恰好都是她扮演的被生活被现实损害着的人,而她们都有着不死的信念。

将来的事L'avenir(2016)

又名:从前·现在·将来(港) / 爱情未来(台) / 将来 / Things to Come

上映日期:2016-02-13(柏林电影节) / 2016-04-06(法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安德烈·马尔孔 / 罗曼·科兰卡 / 爱迪丝·斯考博 / 伊莉斯·洛蒙 /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 编剧: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

将来的事相关影评

pppage
Yoyo
Yoyo • 重温
ke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