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ir《将来的事》,主要看点是于佩尔阿姨大飙演技,美美的,确实没挑;然后影片中出现的场景和脸庞都十分养眼。

作为一部以哲学为噱头的作品,本片中哲学所扮演的角色乍看上去实在是蜻蜓点水,各种哲学问题和语录的插入显得十分无关本质。完全可以想象,如果于佩尔阿姨扮演的是一个文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物理学教师,都可以毫无问题地套用整个剧情。那么,哲学在哪里呢?

还是有的,但是本片处理的几个核心问题——首先是中产阶级的身份问题,其次是知识分子的身份问题,再次是政治和哲学的关系的问题——都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尤其是法左思想整天都在讨论的问题。

电影还是颇为文艺地呈现了这种有哲学的知性生活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困境——于佩尔阿姨一手拿“知性生活”来抵抗家庭的不幸,一手拿教育职业和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抵抗外在的和内心的激进派倾向。很多细节——比如阿姨(相信令很多人会心一下地)黑了齐泽克——都体现了这一点。

激进派学生的林间乌托邦,象征了在这个曾经闹过68风暴参加过共产党的中老年女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始终潜藏而间或爆发的哲学的一面;而最终她回到了巴黎的家中,在圣诞节做饭陪孩子抱孙辈,则代表了她还是选择回归了正常的生活。

这令人想起辛格名作《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华沙的内厄姆·菲谢尔森博士——不同的是,这个男博士是在崇高静默渺远的自然和低俗嘈杂的生活之间做出痛苦的纠结,最终被命运带向了“堕落”;而我们的女老师则是在积极入世的哲学思想实践破灭后主动选择了做一名中产阶级教师。

整个电影都是对一开始抗议的学生试图阻碍女老师去教书未遂的展开,核心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觉悟,与中产阶级的职责和生活方式,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究竟是要选择知识分子自我犬儒,还是中产阶级自我放逐?

女老师曾经用“充满的知性生活”弥补自己感情和家庭生活的失败,她宣称自己强调思想和生活的统一,而她亲爱的学生则用“说服自己不要改变”来戳穿了她的自我欺骗。在全篇接近结尾的地方,有一段课上的独白中,她表露了对这一点清晰的认识和依然的选择——

“冥想下的满足,建构真实的慰藉,它填补并取代了肉体的欲望。”

由此,L'avenir(直译:未来)就同时包含了双重可能的意涵:激进派学生,他们或许代表着社会的未来;但是女教师的生活,则是她自己注定了的未来,也更有可能是那些学生们的真正未来。

最后感叹一句:法国人真会穿衣服。

本文首先发表于本人公众号“荒堂”(Huang_Tang_)原文链接

将来的事L'avenir(2016)

又名:从前·现在·将来(港) / 爱情未来(台) / 将来 / Things to Come

上映日期:2016-02-13(柏林电影节) / 2016-04-06(法国)片长:102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安德烈·马尔孔 / 罗曼·科兰卡 / 爱迪丝·斯考博 / 伊莉斯·洛蒙 /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 编剧:米娅·汉森-洛夫 Mia Hansen-Løve

将来的事相关影评

pppage
Yoyo
Yoyo • 重温
ke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