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在看的时候就看到很多弹幕表示不解,提出不对。看完电影也看了几条影评,一个打了四星的影评里大肆分析人物心理,做事动机,那话真傻逼啊。认为自己的分析都是对的,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纠正电影里的情节。我觉得,生活它确实是有迹可循的一部大电影,但是它不笼统,在生活的电影里,没有什么情节是可以轻易复制的,没有哪个角色是可以轻易模仿,轻易被参透的,更何况,人是流动的。在这个影评里,他觉得参宿跳海脱离实际,没有足够的动机。抑郁不是自闭,躁郁,社恐······不是失望,悲伤,害怕······六岁不是十六,六十,六百······参宿不是张三,李四,甲乙丙丁······不是你。
就像在一些有人自杀的视频新闻下有很多评论会表示不解一样,对于很多情绪,当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人们往往轻描淡写得去表达。
很奇怪,当电影里没有现实的时候,有人会觉得虚伪肤浅,当电影里有了一些现实时,又有人会说“不要不要”“不对不对”。
在我的理解中,那些光怪陆离的经历,是参宿濒死的梦,是大脑对自己最后的拯救,看到有个影评说这部电影就是意识决定存在,明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角度,底下又有评论在批判无意义。
诋毁来的如此轻易。
一开始海精灵的出现也让我吓了一跳,好歹你是个精灵啊,怎么那么丑。而且话也说不清楚,还那么大那么黑。但是这是参宿创造的角色,参宿也没见过所谓的海精灵,她只知道,妈妈说过它会帮她。梦就是这样嘛,很多听说过的事物出现在梦里是朦胧的甚至不漂亮的,但你一旦知道它是它,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或温柔或可怖,或依赖或鄙夷。而且这种感觉很真实,好似真的经历。参宿是敏感的,她把小丑渴望赚钱的现实性放大放大,因为不买画册被驱赶所感受到的排挤感在一个六岁的孤独的还有抑郁症的女孩心里,真的会被放大成一把利刃,狠狠刺痛一下。如果妈妈在,会不会就不一样。她当时会不会这么想。
南河,电影中人设鲜明的矛盾体,既有商人的自私贪婪,打工人的卑微虚伪,又有生而为人的善良坚强。南河在我这有两个举动戳我泪点,一个是回头用手指在玻璃上画下一个微笑,一个是选择牺牲自己救起参宿。
梦里,不知道是什么海洋动物,小小的超多只,喜欢吃糖。这个设定像是参宿对童年的挽留,也是参宿童真的保留。画册里有句话很温柔:深海也要有阳光。小丑是一个给人带来快乐的角色,有奇思妙想,有创造力,在梦里,南河建造了一艘极其坚固,体系复杂的大船,也让阳光洒进了大船,洒进了参宿的世界。有人说结尾是BE,结尾主角被救活了还BE?接近结局的时候我以为都死了,觉得都死这个设定很现实,最后参宿又睁开了眼,又是乌托邦设定,感觉有点夸张。南河的命不是命啊喂。合着就真小丑了呗(狗头)。
在看到深海大饭店开张的画面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有一句“中国人自己的千与千寻”,但为什么它还不是“千与千寻”呢,可能涉及的社会问题太多了,可能导演出发点比较大,可能·······
电影是晚上看的,看完很难受,有种被揭开伤疤的痛感,结局对参宿生活好转的刻画也很浅很短,我还没感受到什么希望就被塞了一把软糖,不耐嚼。所以没事晚上不要做让自己emo的事,你说你参宿大晚上去看伤感视频,看就看了,躺着别动啊。其实揭自己伤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特别对有抑郁症的人来说,不是不想得救,是感受到疼真的很重要,依赖黑暗,习惯伪装,招来丧气鬼,都是些麻烦事啊,但是没关系,尽量不要在深夜去揭开伤疤。白天揭的话,有光,运气好还会有阳光,暖暖的,会好很多。
看起来是南河救了参宿,但参宿自己也救了自己一把。
人都是一个人在奔跑,觉得身边没人的时候就别让自己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