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我就预感到可能会跟I 有相似的剧情,这几年不是特别流行致敬自己吗,是没想到导演还真是懒得创新,剧情的相似度非常高。
角斗士I 是2000年的经典电影,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男主角对家庭的眷恋、对妻儿的想念,那抚摸麦穗的镜头曾经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距今24年了,一代人过去了,导演大概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看过I,可以把角斗士II当成新电影看。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拧巴的事情。两部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如果对I 一点不了解,II的核心情节就看不懂。但如果你在看II之前先复习了一遍I,再去看I I你就又看了一遍相似的剧情。
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特别适合看过I ,对剧情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直接去看II的观众,这样重温一下当年的回忆,还是挺不错的。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先去复习I 再去看II,不然看到第一部结尾杀死了一个坏皇帝,跑到电影院,看了一会儿,发现罗马现在被两个更加白痴、更加恶毒的皇帝统治,我当时就有点怀念第一部的坏皇帝康茂德了,起码那个皇帝坏的还挺有质感的,这两个白痴塑料感十足,那个妆造感觉是从莎士比亚的话剧里跑出来的人物,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而且还有一种荒谬感,第一部费了很大劲把一个坏皇帝杀死了,到第二部,坏皇帝自我繁殖,一个生两个,更糟糕了。
不过这个事也不能怪导演和编剧,那个时期的罗马帝国就是处于让人绝望的恶性循环中。
康茂德之后的100年,帝国的皇帝都由军队拥立,因此这一时期的统治者被称为军营皇帝。25位登上帝位的皇帝有21位死于暴力谋杀。所以如果雷导想拍这个系列的续集,他可以一直拍下去,这辈子也拍不完。其实他根本不用自己写剧本,真实的历史更为疯狂。
那么在《角斗士I》和《角斗士II》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罗马怎么会冒出两个小皇帝呢?
《角斗士I》和《角斗士II》之间其实隔了三个皇帝。
咱们先从第一部开始说啊。
第一部的时间点是公元180年,老皇帝马可·奥勒留,著名的哲学皇帝,《沉思录》的作者在日耳曼前线病逝,他的儿子20岁的康茂德在前线成为了罗马皇帝。这都与历史相符。马可·奥勒留在儿子康茂德5岁的时候就给他冠以凯撒之名,指明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老皇帝去世前3年康茂德就已经和父亲联合执政了。所以《角斗士I》中所谓不想传位给儿子是不可能的。
康茂德确实是一位残暴的皇帝,但影片把他的错误简单地改成弑父,而对于他执政以后的事情说得很少,其实他执政后的骄奢淫逸才是惊世骇俗的,每一件演出来都是限制级的。他和亲姐姐鲁琪的确关系暧昧,或有私情,鲁琪也的确企图谋杀他,但是却并非如影片中所说,是为了正义或者是什么共和国的理想,而是出于对皇后的嫉妒,最后被皇帝处死了。
康茂德滥杀罗马的贵族,使得血流遍地,最后连他身边的人都胆战心惊,担心自身难保,于是先下手为强。他的情妇玛琪亚、近卫军长官莱图斯策划杀死了他。相似的情节在中国古代暴君身上也上演过。
当然在电影《角斗士I》里,康茂德是被男主角杀死在竞技场上。这两部电影的改编思路都是大的历史框架不改,在细节上任意虚构。
历史上,康茂德被杀死后,幕后策划者,近卫军长官莱图斯推举了罗马郡守佩尔蒂纳克斯担任新的皇帝,并得到元老院的承认,条件是必须赦免弑君的罪行。佩尔蒂纳克斯是一位贤君,他接过康茂德留下的烂摊子,励精图治,他减少宫廷开支,强迫暴君的佞臣和宠臣要捐出部分不义之财,偿还了国家的债务,并且出人意料地付清了公职人员的欠薪。 他的正义贤良获得了万民的爱戴和尊敬,但被禁卫军所憎恨。从奥古斯都时期豢养的禁卫军日益权重,在政治上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现在他们感觉失去了权势,最终把佩尔蒂纳克斯皇帝乱剑杀死,并砍下他头颅示众。民众哀叹爱民如子的皇帝死于非命,却无力反抗。
禁卫军杀死皇帝后,又干了一件更为狂妄嚣张的事情。他们把皇帝的宝座公开拍卖,价高者得。一位有钱的议员狄第乌斯·尤利安努斯给的价格得到了他们的满意,被拥立为皇帝。这桩可耻的交易传到了边境军团,立刻引起了愤怒的反馈,每个军队都提议并拥护自己的指挥官为皇帝。
多瑙河军团拥护的人是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他骁勇善战,迅速打败了其他竞争者,带领军队占领了罗马,禁卫军根本不是他的对手。那位花钱买来的皇帝只统治了65天就被处死了。新皇帝塞维鲁是一位强势的独裁者,他把立法权和行政权完全握在自己手里,元老院彻底沦为傀儡。他没有消弱禁卫军的权力,反而扩建了禁卫军。他留给罗马最糟糕的遗产就是将皇位传给了两个毫无德行,且一直互相憎恨的儿子。就是角斗士II中出现的那两个小皇帝。说了半天,终于转回来了。
这两个人联合执政后就明争暗斗,最终哥哥卡拉卡拉如角斗士II所演的一样,杀死了弟弟格塔。而这位卡拉卡拉,的确如电影中表现的一样,属于非正常人类。他的乖戾残暴可以和康茂德相提并论,最终结局也很相似,被自己的近臣马克里努斯设计杀死,最终马克里努斯成功篡位。
不管是角斗士I 还是角斗士II ,都难逃美国大片个人英雄主义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