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电影不断用工业力作影响全世界影坛的今天,韩国导演对艺术电影的追求也同样孜孜不倦。相对而言,因为受美国电影的影响,大部分的韩国导演即使在拍摄艺术电影时,也尽量要在故事题材或是卡司选取上作出其商业上的保障。相比起来,洪尚秀算是一个异类。如果不是因为他和金敏喜的绯闻八卦,相信他的电影不会得到如此大的关注。
当然这话说的有些偏颇。真正让洪尚秀和其他的韩国电影导演区别开来的,是他慢慢实践出来的一条不同于好莱坞叙事结构的东方叙事风格,让他的电影有了一种古典小说的意味。
尤其地,在《之后》这部作品里,你能看到许多《红楼梦》的影子。
《之后》这部电影,有着一个简单的视听外壳,和复杂的文本内涵。

说它简单,是因为从视听上来看,确实没有什么晦涩的地方,黑白的色彩,大段的二人平视对话镜头,就连长镜头中的推拉摇都是言之有物的运动。虽然在用光和变焦上颇见功力,但也不是什么太复杂的摄影技术。整部片子呈现的是一种稳定的实力:无论是摄影师、演员、还是导演,都用技术将这个本不复杂的故事撑起来,做的细节毕现而富有意味。尤其是片中好几场大段对话中的尴尬情境,都用一种自然而准确的状态加以呈现,无疑让电影的幻觉更加逼真。
但是从文本上来说,这个故事却有着极为复杂的地方。导演也许意识到这背后的复杂之处,所以选取了一个最为稳妥的方式将故事呈现出来,避免它一不小心就掉入了狗血伦理剧的窠臼。在充斥着大段的对话、沉默、尴尬和风景的电影里,导演用一种中正庸和的态度将故事里可能的意味和戏剧情节呈现出来,既不多,也不少,达到了一种意在言外,弦外有音的境界。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话大部分时候是不重要的,导演借由对话的文本,想要指向的是其后的情绪和意义。人物说出来的话是为了暗示那些没有说出来的内容,那些潜文本。因此,当你带着智力去参与其中的时候,你会从枯燥的文本中挖掘出极为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隐藏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之下的真相,伴随着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共同构建起整部电影的所指。
这种微妙的感受和体会所带来的,正如同古典小说语言里的“春秋笔法”、“闲笔意会”一样,是让你在有限的文本里能够发现一个超越文本空间的世界,一种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豁然开阔感。
这种审美趣味和创作宗旨是典型的东方儒家文化特色,因为文本表面所呈现的,必然是某种优雅而符合礼学的内容,真正残酷黑暗乃至狂野恐怖的真相,是不能真实而彻底地加以说明的。
因此,《之后》就像一部中年版的《红楼梦》,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之间虽然尴尬但不失礼数的关系变化,但内在所展现的,却是残酷而冰冷的人生真相,以及时代无情而冷漠的风景。
导演很巧妙地利用结构来帮助他完成了这一点的实现。来回跳接的时间和空间让对话和对话之间有了信息上的刺激和悬念,但就在其戏剧性要不断攀升爆发的时候又委然而止。虽然我们当然可以想象这个故事是可以如何地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方向:抓奸的老婆和雅凛纠缠不休,打到披头散发,而那个第三者又是如何地谄媚主编,盘算内心的计划。但是这些都没有发生。戏剧性在即将激发的边缘被消泯了,就连愤怒也要姿态端正。这种张力上的微妙起伏,串起了整部电影,让导演想呈现的尴尬气氛得以从头维持到尾。

因此带来的问题是,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有些身份不明。虽然我们对他们的职业或者身份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不足以让我们形成概念。人物的形象是在一场场对话里慢慢地体现出来的,我们需要一场又一场的对话来看到人物的不同侧面,甚至,有些人的侧面我们要通过他人之口来猜想。比如主编的老婆,我们看到的是她对老公软磨硬泡的盘问,对错认的情敌拳打脚踢大闹不休,被告知认错人后还是不肯相信。但是除此之外呢?她似乎做了任何妻子都可能做出来的事情。她的故事和她的想法,导演是秘而不宣的。但是通过后来主编和雅凛的谈话我们依稀能猜到她的委曲求全和她的心计,以及通过这些反映出来的她的地位和想法。
不只是次要人物,就连主要人物也是这样的。就算是女主角雅凛,我们也对她知之甚少。虽然大段大段的对话里她交代了一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都是不足以拼凑起一个人物的,是冗余无效的社交信息。所以,我们就一直不能准确地知道她内心的想法,在最后一段她再去拜访主编的时候,才带来了一种惊奇的感受。因为我们一直不清楚她内心的想法,我们就只能通过人物有限的行为来猜测她的想法,而对话中无处不在的尴尬氛围又时不时地干扰你的猜测。至于主编就更是如此。我们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他微妙而有限的表情来猜测他真实的意图,而他真正想说的,可能远远多于他所说出来的。

一个中年男人,围绕在他身边的,是各种各样的女人。这些女人性格不一,长相也殊异,但是跟这个男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感情关系。有好斗善妒的妻子,有喜怒无常的情人,有美丽天真的女儿,也有美貌多才的下属。男人在这些女人中纠缠,有了逢场作戏的场面,也有触动真心的时刻,有想说说不出口的遗憾,还有日久情变的无奈。这些说起来惊心动魄黯然销魂的感情,都在不动声色中以尴尬而微妙的对话情境呈现出来,比起《红楼梦》来,多了些卑琐,少了些活力,实在是中年况味。
电影里,主编的情人告诉他,你好美。我相信那一刻她是真心的,虽然她的真心是建立在一种偏执而漂泊的心情之上。他的妻子也怀疑,人到中年却开始减肥,看到男人形象变好,内心隐隐焦虑。最后雅凛见到他的时候也说,你比以前更年轻了。女人们看得到男人的美,何况还是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人的美。权力和金钱或许包装了他,但这些女人对他说的话,绝对是发自真心。这些女人,对这个男人,也是有着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投入的。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男人选择女人的故事,也是女人选择男人的故事。但是因为伦理和社会,这种选择注定不会是对等的,这种悲哀,正和《红楼梦》里表达的悲哀一致。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隐隐透露出女权的意味在里面。故事里那些有行动力,不管是打人也好,追爱也好,坚持气节也好的人,都是女人。男人在里面显得唯唯诺诺,圆滑世故。这一点上,也和《红楼梦》有着惊人的巧合。但悲哀的是,掌握权力的依旧是男人,获奖的依然是主编,而主编那句“这或许是对我回归家庭的奖励”更是将这种悲哀点明。故事里唯一的男人依然在坚持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价值观,即使违背了,也不以为意,遵守了反而洋洋自得。而那些同样违背这一原则的女性,却注定要被谴责和唾弃,这种不平等和扭曲,无疑也是导演对整个社会道德的一种讽刺。在韩国这样一个男权主义盛行的国家,这种讽刺,无疑带有一种强烈的时代烙印。

总的来看,导演不让角色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是因为在现实的社会里,大家不允许自己说出来。一种内在的价值和外在价值之间的缝隙正在现实里扩大,所以电影里的那些微妙意味获得了共鸣。而片中无处不在的社交尴尬,也正是这种内外差别带来的现实中的社交现象。虽然每个人看上去都很美很精致,但是他们内心的欲望和追求却被禁锢在这种虚伪的社交礼仪之中。就如同片尾所呈现的,下了雪的世界真是美丽,可是如此萧索荒凉。这一点也让我想起《红楼梦》里最后的那一场大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电影的最后,事情看上去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一场风波终于平息,大家又回到了一种周而复始的稳定状态中。然而我们知道,因为女儿回归家庭的主编是不可能真正满意这种安排的,而他的妻子注定会因为这件事活在恐惧和多疑的阴影中。那个消失所踪的第三者还要继续带着被抛弃的伤痕寻找下一个傍身,雅凛这种不断努力的人依旧希望渺茫。我们心里清楚,这种事可能将来还要发生,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活在这种担忧之中,但是除了这些虚假的社交礼仪,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能解决这件事的契机。之后又会如何呢?太阳照常升起,时间同样地消逝,而人内心的欲望也如同自然规律一样会再度萌发。一个中年的男人,就这样将自己甘愿地困在了枷锁之中,要忍受那永恒孤独的折磨,直至衰老。所有的人都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所有的痛苦还将再次经历。
到那个时候,我们还有勇气或者精力来面对自己吗?还是最终不得不地,再次承受人生的苦楚呢?
这一点上相比起来,我觉得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并没有体现出来。

之后그 후(2017)

又名:情今以后(港) / 那天以后(台) / 那天之后 / 其后 / Geu-Hu / The Day After / Le Jour d’après

上映日期:2017-05-22(戛纳电影节) / 2017-07-06(韩国)片长:92分钟

主演:赵允熙 / 金玺碧 / 权海骁 / 金敏喜 / 

导演:洪常秀 / 编剧:洪尚秀 Sang-soo Hong

之后相关影评

93er
93er • 随笔
93er
93er •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