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黄
封神开篇,地图中的金文便吸引了我,竟然没有用小篆作篆来囊括秦代之前的书体。地图中分别从右至左分别是:东鲁、殷商、西岐,上方北隐,下方南都。地图展至末端时,又出现两个文字:苏(稣)州。
剧情推进中,旗子上分别有“殷”、“苏”、“商”字。
而文字出现最多的是贴出的告示,也全用金文书写。
从右至左释文如下:
此一丁二丁者,此一丁役期不定月,此丁十五日,衣食自给你吧,至成台之日,如有隐匿,必为重罪。
缉:太子殷郊悖乱纲常,入宫弑父,未述而逃,凡擒获者,毋论生死,赏千金、封万户。
缉:昆仑妖道哪吒,姜子牙随从,凡擒获者赏十金、封百户。
缉:昆仑妖道杨戬,姜子牙随从,凡擒获者赏十金、封百户。
缉:昆仑妖道姜子牙,入宫献宝,继而挟宝私逃,身犯欺君大罪,凡擒获者,赏百金、封千户。
历史魔幻电影能用金文大篇幅的书写,在中国电影史上已属开篇之举。从文字的应用上来看,前面地图上与旗上的字基本上来自字典,字形漂亮,古意浓厚,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字是周代的文字,而非商末的文字。商代由于甲骨文占卜盛行,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之间互相影响,商代的文字较硬朗,且有波磔,而周代文字较婉转流丽,电影中用的是周代文字。
四张通缉和一张丁役的告示,和地图旗帜上的文字不同,它属于金文创作。即不是从字典中直接取字,而是由个人书写的,所以难度要大很多。其中丁役的这张金文书法水平较四张通缉的高,且基本符合商末金文的书写风格,例如商末的“司母戊”鼎(如下图),
又如商末的“戍嗣子鼎”(如右图)
丁役这张告示其实更接近于“大盂鼎”铭文的风格,大盂鼎铭文是周初的金文(如下图),
周初金文与商末金文风格相似,所以,丁役这张,可以说是这部电影中最符合时 代、最与历史相契的金文示范。而四张通缉文字虽是金文,却应是初学者所书,按剧情的话,其实也可,因为商周时期掌握文字的基本属于高级官员,通缉个人的告示由不熟练文字的人书写也无可厚非。其中有二处文字有待商傕,“悖”字,按《古文字类编》中所写,右上不是“子”,而是如下图。
“擒”字,右上不应为“合”,而是下图。
而且通缉文字没有肥笔,属于周代中晚期的书写风格。
希望在《封神》第二部中也能看到金文,且书法水平与古文字研究水平更上层楼,吸引观影者去解读去揣摩其细节,真正打造一部历久弥新的巨作。
扩展基础知识阅读:殷商时期存留下来的文字,现在能看到的最多的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即青铜器上的文字)。先来看甲骨文与金文的不同,甲骨文是契刻在牛骨或龟背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影片中比干有用龟背占卜的片段;而金文是青铜器上的铸造文字,青铜又称金,所以称之为金文。如图
甲骨文是用刀契刻,所以线条较细且硬朗,金文是用泥条制作或是先刻在范模上,经翻砂或失碏法制作后,由铜水流入凝固后形成的文字,不可能像刀刻那样有尖细的笔画。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那么影片中展示的当时告示、旗帜上的文字,应该用甲骨文还是用金文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即具有甲骨文风格的金文。这就需要考证当时除用刀契刻外,有没 有书写工具了。现考古发现甲骨片上有用毛笔书写但未刻的情况,
所以商代也有可能用毛笔书写于竹片、织物或兽皮之上,但竹片、织物或兽皮等载体易腐,难以保存至今。且从甲骨文“书”字字形来看,是手持毛笔书写的样子,如图 ,
说明商末已有毛笔。影片中日常用的旗帜、告示上应用毛笔书写,其风格应该与甲骨片上书写的文字风格相似,即金文甲骨文互相影响的文字风格相似。(金文甲骨文互相影响的典型器可参考“宰丰骨匕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