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塑造了前所未有的殷郊,不仅人格完美,而且更贴近史料。
殷郊,像渡劫的神,孕育三载,生于郊野,可见他是浓墨重彩的悲情担当。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只应感恩,只应珍惜,殷郊叛逆,将身体还给父亲,此为一叛。殷寿登基,西岐造反,为了帮助姬发,殷郊弑父,此为二叛。武王克殷,城破民亡,为了族人性命,殷郊三叛。夸父逐日都没这么辛苦,不必来回跑。
我们把殷郊命运放在一张纸上,让自己做个冷静的旁观者。
历史的殷郊应该有三个人。1.被宗室献祭的王族稚子,2.与造反的伯侯一起战斗的殷商王族子弟,3.反抗西岐联军保护殷商族人性命的殷商王室合法继承人。一个人一个脑袋,三个脑袋一定是三个人,移花接木,传诵成神。
一说被宗室献祭可能不太准确,无论哪吒还是殷郊,在这个传说里,男孩都是主动献祭的。历史的殷寿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至于殷商祭祀、国家法度、生杀决断,是他的职务行为,与人格无关。后世推崇的周礼,可以说是周公姬旦扬弃地继承了殷寿的改革成果。周礼是周公旦完成的,文王八卦与农耕历法天文知识相关,武王克殷讲排兵布阵之法,武王伐纣就是一拉一踩增强戏剧性的笔法了。商纣王是后世“骂”他的污名,当时没有的。况且,殷寿也是要上榜封神的人物。
从宇文泰追念的周礼,到北周、隋、唐的实践,治国安邦的智慧,具有内在的连贯性、继承性。再往前,孔夫子克己复礼,复的就是这部周礼。他是殷商后裔,身材魁梧,还有“眼露白”的大眼高额、外貌异于常人的传闻,总之,东周列国时期,不同族群的外貌还没完全融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大地melting pot需要时间。一部周礼半部理财,主要内容是简称九式的财政管理制度,九类收入对应九类支出,量入为出。孔子的教育创新,有教无类为宗旨、文武之道为内容,通过教育打破阶层的隔离和人群的对立,所以被后世尊称圣人。
殷商后人得到善待,大概不仅是因为个子高或姜太公的智慧,还有殷商遗民自己的拼命抗争。虽然武庚的故事较晚,但朝歌的抵抗应该也是有效的、有组织的。为什么说殷郊的命运是三个人合成的呢,城破之日,殷商族人如惊弓之鸟,不可能信任一个叛将,他必须是具有天然合法性的领头人,只是没人记载。
传说故事给的答案是殷郊三叛。或者设想一下:国破之日,生灵涂炭,殷郊三头六臂也难护周全,于是生擒姬发迫其岳丈姜子牙“放我的人民走”。然后武庚率众商人撤出朝歌进邙山,联军全部调头围过来,殷郊甩开姬发与联军众将大战,昏天黑地,血流成河。最终,寡不敌众,脚下一滑,被缚,砍头。
乌尔善奇才,陈牧驰好演员。当然,编剧首功。殷郊和姬发,林黛玉和薛宝钗,郝思嘉和梅兰妮,Elizabeth和Jane,都是一种对照写法,说是创作者理想化人格的一体两面,未尝不可。 期待封神二三。
【本文底稿来自微博对话,图片上已注明转载出处。文责自负,欢迎指正。20231213豆瓣B站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