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9年的时候就知道《封神》开拍了。所以在今年知道电影要上映了,我就有一种“我认识的人要当大明星了”的隐秘的快乐。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杂事,我没去成电影院。考完试终于把电影补了,然后我就想说,就这?
也不是说不好看,但作为一个已经被欧美电影养刁了胃口的人来说,这也确实不能算是一部好电影。
对于我来说,《封神》更像是在讲一个新故事,因为这个电影的人物出场顺序、事情起因等,都和我印象里的《封神榜》差别太大。不过我也理解,我小时候看得《封神榜》本来就是内容简化版,而且把老故事讲出新意很难,杨戬哪吒这些不那么重要的角色的成长路径要给主角姬发的成长经历让步(不过有一说一,你们二郎神都这么帅的吗!)
我想吐槽的是三个方面,一是特效场景,二是人设崩了,三是故事线。主要还是三更值得吐槽。
★特效场景:你这背景太假了
说实话,电影的美术做得还是不错的,布景很精致,画面光影构图很好看。但有的特效也做得是太离谱了。
一个是姜子牙准备下山时的龙。太假了,和这条龙一比,龙辰辰都显得眉清目秀了起来。
二是姜子牙入朝歌时的大象,很假,非常假,如果二郎神不扑开他,我都怀疑这是VR技术穿越了时空,大象的投影可以直接穿过姜子牙的肉身。
三是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居然是会发出彩色光芒的心脏!这是什么古早玛丽苏设定啊!!!!比干还是人类吗?
还有一些细节,电影里的场景不能说不好看,但很多就会觉得不够真实。比如姬发连人带马一起落水时的背景,姬发身后的岩石看着就很不真实。我觉得可能是太过清晰,而岩石的肌理做得又不到位,看着就特别像游戏里的CG或者《爵迹》里的场景。而《指环王2:双塔奇兵》中对背景的山脉的处理则是用雾气弱化了(也有可能是因为这是实景?)看着就不会假得很突兀。
★人设崩了
主要就是姜子牙崩了。姜子牙在我心里是一个仙风道骨、几乎无所不知的智慧老人形象。而在电影里,姜子牙更像是一个承担了搞笑作用的小丑,手无缚鸡之力,遇到事情了只能指望哪吒和杨戬。而姜子牙在普通人心中最为出色的那个聪明的脑袋,却几乎毫无作用。为什么是几乎,因为目前唯一的作用是救下了雷震子。他明知道自己没有仙法了,还要把自己留在危险之地,难怪姬发吐槽他“你怎么还在朝歌”,后面也是姬发急中生智救了二人。
★故事线不清晰,情感内核浮于表面
我认为这是本部电影最大的败笔。故事线不清晰,你根本就不知道主线是什么,导演想讲什么故事、表达什么思想,你不知道,场面很宏大,主角很帅,但看完后你会觉得很空虚。就像《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一样,多线并叙,却没交代清楚任何一条线。这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指环王》的主线是销毁魔戒,正派要销毁,反派阻止销毁,所有人做得事情都是围绕这个主线的。《霍比特人》是为了矮人建国。而魔幻题材的顶流《西游记》,它的主线有两个,一是唐僧取经,二是金蝉子受难。
个人拙见,《封神》电影里其实是有两条线路,但叙述得都不清楚。中间又穿插了不少别的事,比如伯邑考舍身救父、姜皇后身死、比干挖心、殷郊试图斩杀狐妖等等,主线与支线主次不分。
一是「封神榜」。二是「天下共主」。都是从姜子牙下山开始的。
「封神榜」这条线,纣王(原谅我记不住到底费翔老师是殷啥)要姬发去抢封神榜,姬发失败了,却带回了“意图谋反”的三大伯侯,“将功折罪”。然后就没然后了,纣王也没再想要封神榜了。直到申公豹在纣王死后催动石像,才发现原来还是有人和我一样心心念念记着封神榜的呀——哎?不对,你要是心心念念记着封神榜,你为什么等纣王意外身死了(到结尾了)才出现?催魂符不是早就给你了吗,你之前干嘛去了?也没看出来你去找姜子牙了呀!
「天下共主」是由「封神榜」引出来的。只有天下共主才能打开封神榜。也就是说,姜子牙其实是要把封神榜交给天下共主(而不一定是纣王)来拯救苍生,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苍生。他先去了趟朝歌,发现纣王并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之后就带着封神榜离开了。然而在天下已经开始受难的情况下,姜子牙似乎也忘了自己的根本目的,也没急着找出真正的天下共主。好吧他找了,他认为天下共主是殷郊,然后他做什么了呢?把两截的殷郊打包,让哪吒和杨戬“送快递”。你先前干嘛去了呢?怎么就不提前给殷郊留个后手留个PlanB,万一纣王真的疯了要嘎了殷郊呢?而且素有美名的西伯侯爷俩(姬发和伯邑考)你是真一点也不考虑啊,真就这么死心眼吗?
至于「回家」,姬发原本是不想回家的,他是被纣王逼得走投无路了才想着回家。可以说他的成长还不如殷郊,殷郊是最后见到了一切都是他父亲的想法后自己觉醒了,而姬发是被纣王步步紧逼才反了的。也难怪姜子牙没特别关注姬发——未来的周武王,这两个少年相比,姬发像个快意恩仇的侠客,殷郊才更有王的风范(虽然他也是个不成熟的少年人)
在《指环王》里,护戒小队被分成三条线,每条线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方向,都有各自的重大事件,都有各自的主角。分线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能用“谁,为什么,到了哪,干了什么,取得什么成果(影响)”进行简单的概括,每个故事讲完了才会去讲下一个、或者是其他分线里的故事。但在《封神》中,总是一件事没完,下一个故事就开始了。比如姬发殷郊在追寻「封神榜」的归途中,就开启了“质子杀弑父”的序幕,直到“质子弑父”结束,“追寻封神榜”才有了定论——功过相抵。
而且电影对情感内核表述的也不够深刻,非常浮于表面。
「天下共主」是什么,为什么「天下共主」会很重要。说到底就是为君者要「以民为本」,如果把这点清晰地表述出来会很加分的,因为这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初中历史书中西方的文艺复兴也讲“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电影里也确实借姜子牙之口说了,“大殿之人随意斩杀,那他将如何对待天下百姓”。
但这不够,太浅了,太过浮于表面,一下子就被后面各种打斗、法斗的宏大画面给压下去了。
而情感内核浮于表面恰恰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因为魔幻电影、或者说神话电影中的故事和场面离我们太远,真正能够跨越时空、穿越千年依旧打动人心的是情感,是蕴含在里面的价值观。是《指环王》中“勇气是人类的赞歌”、“I am no man”,是《西游记》中猴哥的情绪稳定和嫉恶如仇、师徒五人的百折不挠,是《霍比特人》中如阿肯宝石般璀璨的友情和对家乡故土的深沉的思念与爱意。
但是《封神》没有,它探讨了许多人类的情感与价值观,但无论是质子之间的友谊,还是西伯侯的父子亲情,都是浅尝辄止,无法触动灵魂深处,你会觉得理应如此,而不会为此而感动。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抛开华丽炫目的帅哥和特效,《封神》第一部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只留给观影后的我一片空虚。
扒下这层华美的袍,却发现袍子下的不是带有温度、活色生香的肉体、不是一个会嬉笑怒骂、可以交流沟通的活人,而是一具冰冰冷冷的、被胡乱组装过的骷髅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