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慕名看完了全片,最大的疑惑是,排开营销宣传的种种概念,导演自己,想拍的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再看自评,原来是“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电影”。
那么电影做到了吗?
在我看来,是没有的。
甚至我认为全片最能体现所谓“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是片头的龙标。想到龙标,大部分中国人都会立刻有很生动甚至深刻的文化联想。但是电影本身,体现了多少中国文化的积累,是很难评价的。这并不是讽刺或者什么,想到这里,人的心情,其实很沉重。
大概而言,我对电影的评价,扣分在这几个方面:
1. 和传统经典背景的冲突,解决得并不自然,让人怀疑与原著的关系。
2. 太多没能周全的细节,给观众对剧情主题的把握造成了难以忽略的负面影响。
3. 表意太直,情绪太过,以至于失真。
3. 叙事下中西文化内核的矛盾冲突。
首先是和原著的矛盾。首先,电影一直宣传是基于《封神演义》的。我的印象是,电影与原著本身的联系,应当是比较深刻的,包括人物内核,大体情节以及故事背景的搭建,无论如何,与小说是有难以分割的关系。
但电影呈现出来的感觉,更像是假借了小说的一层壳,讲了一个不怎么相关的故事。
固然,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与小说基本趋同。但除此之外,太多有违的地方了。这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封神演义》这样的经典,要做出比较有违原著的改变,我认为是比较困难,也比较冒险的。就好像突然把孙悟空改成白骨精,如果不能有充分的解释与人物动机塑造,观众是很难信服的。
首先一个例子,就是苏护的问题。
这是电影开场第一个场面,也是一个大场面的起因。电影给的最直接的理由是:“……冀州苏护拒不纳贡,扬言永不朝商”。
这就是要反了。反商的理由是拒不纳贡。然后就是皇子带着质子旅围攻冀州,打得(画面上)很激情,很热烈,很冲突。
然后这一切的基点是一句,苏护拒绝纳贡。然后是角色反反复复重复“冀州苏氏,永不朝商”。
这不能解决我的困惑。因为你苏护反商的心,是如此坚决,以至于他不顾及做质子的亲生儿子的性命,要在寒冬打长时间的防御战,还不认跪在城下的儿子——我在这里不认为他是真的“认不得”,这样的话,问题更大。苏护对商朝恨得这样入骨,他本身看起来,形象好像还蛮正面,至少不是反面角色。那我就会猜测,是不是商朝本身出了问题呢?因为后面质子旅凯旋的时候提到,这是他们八年来第一次凯旋。按照电影对于殷纣英雄角色的塑造,以及各位在战场上的表现,这应该不是说八年来屡屡饮败,而是他们第一次出征。
也就是八年来,全天下只大规模反了一个苏护。
原著里,苏护被压迫的性质是很明显的。纣王暴虐无道,要求全天下给他上贡美女。双方立场的对立,是被表达得很清晰,也很尖锐的。
放在电影里,这个对立造成的后果被放大了,因为这是开场第一幕,导演需要一个大场面。但这个大场面的起因,对我而言,是不富有与场面同样激烈的冲突性的。甚至它还弱化了苏家本身被压迫的悲剧属性,给人感觉“苏护是不是莫名其妙就要反啊”。忽然苏护成了一个带一点反贼属性的形象。这和原著是很冲突的。而且这个冲突在接下来直到战争结束,主角团回到朝歌,都没能得到缓解,甚至还被加剧了。
这样不和谐的感觉,从一开始就影响了观众对电影的感受。改编改编,不是不可以改,但是要编写得,稍微合理一些。
《封神》本身,好像就做得不是非常合理。
这在电影一开始,还体现在殷纣一开场,对质子旅的领导上。
我看这一场戏的时候,感觉非常奇怪。后来想了想,大概是因为殷纣在质子旅上,体现了一种和传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对的价值观。
首先,殷纣在这里还没当上纣王,还不算君君,最多是到臣臣的境界。
然后他领导质子旅,不单是做旅长,他还要对质子们进行精神控制。这在电影中强烈表现为,他要取代质子们的父亲,以至于他可以成功唆使质子弑父。
这样的改写,可不可以有呢?可以。改得好不好呢?不怎么好。
君臣父子,在我们现代人来看,是比较旧的思想了,在电影里做改,完全是可以接受的。这样一来,纣王和质子们,会同时带有对传统思想的反抗色彩。注意,是对传统思想一个比较整体的反抗,而不是一个点,即父子君臣之间的对抗。我认为在这里要求这样的统一性,是合理的。
但是在电影接下来的塑造里,只有纣王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对传统思想的蔑视,剩下的质子们,有一点反复横跳的意思,不是很彻底。
这给整部电影带来了很大的矛盾。因为无论如何,在《封神》的背景下,对传统的反抗者应该是少的。如果忽然大家都来反抗,那我们早就实现进步了(其实我对电影中,设置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否一致,也保持怀疑)。
这还可以衍生出第四点,即中西价值之间的矛盾与模糊,放到后面在论。但总之,一开场的大戏,对我而言,是给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起了个危台。
地基不稳的话,其上演出的故事,也就岌岌可危了。
第二个致命的问题是电影中膈应的细节处理。
这一点理论上不应该提出来单独说,毕竟美玉微瑕,瑕不掩瑜。
但《封神》本身,远不到这个程度,最多是过熟的香蕉,上面全是斑斑点点,里面还不怎么甜。
细节问题很多,我只提几个印象深刻的(一般而言都是比较致命的)。
首先,朝歌的发音,甚至都没能统一好。
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伯邑考来探望姬发时,念的是朝zhao1歌。当时还很高兴,发音上做得不错。
但到了后面,基本所有人,包括姜子牙,念的都是朝chao2歌。
这就很败兴了。毕竟,朝歌在电影中的地位很重要,不是什么随随便便只用一次的的小城市。其次,有人念对,说明是有这个意识的,但是没能统一好,这就更遗憾了。
创作团队自称以这样高的热情,来翻拍《封神》,要拍中国经典神话史诗,却连这样重要的舞台名字都没能搞清楚,其用心程度,难免要被人质疑的。
然后是一些画面剪辑上的细节问题。
典型的是姬发偷拿封神榜这里。除了中间殷郊在树上晃荡那两下,连续的画面是这样的:
第一帧,杨戬还用戟指着姬发,姬发是不能近身偷拿封神榜的。
但到了下一帧,杨戬武器也放下了,封神榜也不见了。
那问题来了,杨戬为何要放下武器呢?他和姬发,明显还处在一个对抗的状态,危机还未明显解除,他的动作却发生了改变。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变化?
电影中没有说明。
于是这给我的感觉是,电影好像为了引出矛盾而引出矛盾。因为到殷郊上树,上一个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那紧接着我们需要下一个危机,所以封神榜神不知鬼不觉被偷了。但这其中的逻辑,其中的联系,没能很有信服力地展示出来。
还有一个明显的断裂处是姬发杀死纣王后骑马奔逃出城,救下姜子牙。
上一个画面最后一帧是这样,比较模糊,拉人上马的动作,表现得就不是很清楚。
镜头一转,姜子牙基本已在马上了。其中最关键的上马动作,好像丢失了。
其实,翻身跨越的那一下,应该是最有冲击力,最能表达信息的。电影中交代得不是很清楚,就很可惜。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另一个为了矛盾而矛盾的例子,就是四大诸侯被姬发发现“密谋谋反”的情节。这个时候三方势力(姜子牙、诸侯以及质子)居然能同时聚集到一处,对于观众来说是巧合,对于情节发展是必然。问题在于,如何能比较自然地将充满矛盾的多方放到一个地点。
四大诸侯是姜子牙请西伯侯召集起来的,这还算比较自然。怪的是殷郊和姬发,怎么就出现在这里了?
当然他们本身就在这附近,这个前提,也还可以接受。那么这个地方,是四方唯一一个可以休息的落脚点吗?所以大家不得不聚集在这里?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电影里好像没有清楚地点明。
那么,可不可以是纯粹的巧合呢?
放在现实中,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这是电影,还不是一般的电影。一个比较成熟的编剧,不应该放任这种天神降临的情节。
唉。这样那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姜皇后被杀,殷郊愤怒地冲上鹿台报仇的时候,他的表情是异常外放的,他的肢体语言,却比较含蓄,表现为快步走而非奔跑,二者就产生了一个莫名的冲突;龟甲占卜之时,大臣的衣服很明显是单面印花(我怀疑是聚酯纤维),姜皇后穿着那么多层衣服下水,衣服却漂浮在水面不下沉,这是失去了质感;姜子牙第一次上殿觐见,申公豹竟然就可以旁若无人躲在柱子后偷看;妲己贵为宠妃,睡觉的地方也是大家想进就进;姬发为了摆脱嫌疑,只是划伤自己的手臂(十年前我看小说,主角在类似的情形下是用剑捅穿自己胸口);纣王无法忽视的ABC口音……林林总总合起来,甚至将本来好的地方,都掩盖了。
这其实都可以看作底层矛盾的外在显化。导演想要拍什么,在很深层的地方,其实是不清晰的。
第三点就是表意直露,包括语意直露和表演外化。
《封神》的内涵,以及所包括的内容,其实是很厚重的。像导演自己所说,要包括在短短的一部电影里,很不容易。电影不像小说,剧情节奏,一定要清楚且快速。
但是具体呈现出来,电影里投机取巧,靠对白推进剧情的地方,太多了。
首先是妲己在纣王火烧宗庙时的一段独白,基本上交代了她为何要帮助纣王,又是如何帮助纣王的。很清晰,很快速,就算加上绚烂的特效,也很无趣。
其次是伯邑考来看望姬发时,二人的一段对话。内容大概交代了姬发如何被选作质子,还有引出最后两匹马,还要立一下人物形象……也很快,但不是很清晰,因为有时候几个词会倒来倒去,有点踩脚重复的感觉。无趣,却是一样的。因为对话前后,这一幕的价值观发生了多么剧烈的改变,好像比较难说得上是深刻啊。
这样为了交代背景或推动剧情,或者大部分是为了交代背景和推动剧情的对白,整部电影,还有不少。甚至连抒情,都是很直抒胸臆的。比如大多数质子都这样那样明确地点明过:殷纣对他们而言,是个大英雄。
但是为何呢?
“英雄”二字,被重复得那样多,但能实际支撑起来的情节,比较少,也比较缺乏情感深度。毕竟殷纣很快在观众眼里就变坏了嘛(何况在潜意识里,大家都知道纣王是反派)。如果这时候没有强有力的情节,来支撑质子们对他的个人崇拜,质子的形象,在观众眼里就会有点不做好了。
写到这忽然想起开头姬发内心独白“我是……姬发,我身边是我最好的朋友,殷郊”。首先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会不会如此袒露地说“最好的朋友”,先放到一边;其次,你很难想象LOTR里Frodo对Sam,在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内心独白:这时Sam,我的园丁,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样的处理,可以接受,但是不算好。尤其是放到古中国的大背景下,更差一筹。当然你可以说这是玄幻架空……但从纯粹的玄幻来看,电影的背景,搭得也不能自圆其说。时而说是经典,时而说是玄幻,是拆东墙补西墙,就是不能无懈可击。
至于表演外化,就不多赘言了。毕竟和其他剧情与内核上的问题比起来,表演的问题,已经要排到很后面了。在这里只是点一下,说明这一方面做得也不好而已。尤其是刻意的搞笑,实在很过时,还是放弃吧。
表意直露,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窒息了观众对于作品的想象。电影毕竟不是写实,艺术要有距离,才能有美存在的空间。所以我和朋友说,如果这时一部国产动画大电影,我的接受度还能再放高一点。毕竟动画本身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有很大差距,表演夸张一点,表达直接一点,都可以被视觉上的异化多少化解一些。但是真人电影拍得这样浅显直白,就有点让人叹息了。
最后就是电影深层,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
其实说了这么多,看到片尾编剧执导是美国人的时候,我的疑惑就烟消云散了。
毕竟,这部电影的大架构,走的是很好莱坞式的编剧方法:最直观的矛盾、冲突……然后再看到作曲、美术方面,都有美国人,就更释然了。因为我的直觉是很对的嘛。姬发骑马朝家里狂奔时,背景音乐听起来,已经不是很传统。再看特效,尤其是雷震子的形象设计,说没有受到西方影响,是很难相信的。
但问题是深层,如果要拍中国神话故事,电影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呢?
其实看完电影,表层那么多荒谬的矛盾,已经把我淹没了。电影到底想说什么,于我来说也不是特别重要。因为既然已经表露出那样多对自身文化的不清楚与不理解,要我相信这是一部具有我们自己民族核心价值的电影,是很难的。
我更偏向于,这是一部受到强烈西方文化价值影响,只是借了一个经典的壳,试图包装成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电影的作品。就算导演自身可能不这样想,但最后呈现给我的,就是这样一个四不像。
在这个四不像里,神仙为了区区四十年的修为而可惜,姬昌不能痛痛快快赴死(姬昌沦为罪人失魂落魄出朝歌,是我最震撼的画面,荒谬的震撼),姬发说自己的父亲占天是“只凭几根草棍”,哪吒简直沦为一个惹人心烦的小屁孩,姜子牙完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实在看得让人心痛。说实话,如果真正向往好莱坞那样成熟的商业电影,就去拍那样的商业电影;欣赏漫威电影那样的英雄价值,就去拍那样的英雄价值;没必要这也要那也要,最后弄出一个滑稽的结果。不是说西方的电影不好,只是东西的审美与价值观,至少现在,还是很不一样,甚至很冲突的。如果告诉大家,是要拍中国自己的玄幻,那就好好拍中国的玄幻,拍出我们自己对美的追求,对真的向往,对善的渴望。而不是好像一个外国人看了《封神演义》,一知半解,但又很震撼,很感动,一定要拍一个同人电影出来才肯罢休。当然,如果觉得我们自己的内核就是没什么好拍的,扬弃扬弃,扬形式而弃内核……那就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是很可惜。
《封神演义》原著本身,放在今天来看,也是有很多问题的。只是电影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朝一个更坏的方向滑坡,这不能不是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