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逃

(任何试图用一个或者几个关键词去解读这部作品的想法看起来都是可笑的,因为它所讲的,远比我们想到的深、远,每当我尝试去说它、理解它,总感觉已故的大师,在云端里对着可爱的我们微笑。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不知深浅,斗胆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有何冒犯之处,望谅!)

《云上的日子》是法国导演安东尼奥尼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这部片子一方面是他的“心灵日记”,串起影片的大段的独白是他对自己作为导演的深层思考,讲的是他自己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在影片几个如梦境般美丽而虚幻的故事里,隐藏着他所看到“人”,讲的是所有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八十几岁的安东尼奥尼讲述时,仿佛有种东方的禅意,这禅意在最后的一个故事里被非常明显地道出,很有些“色即是空”的意味。一位终其一生探寻灵魂的真相的老者,在他的生命尽头,看尽婆娑,最后用一切皆是“空”来结束影片。但这又不是结束,它只是不断轮回的轨迹,声色欲念会在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里不断地上演。就像影片开头导演的内心独白,时代在不断地前行,我们以为自己在与时俱进,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人,经历的是同样的轨迹,不断地循环往复,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一直在“原地踏步”。


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故事,串起这四个看似独立却构成一个整体的故事的,是导演的寻找、挖掘和感受。剧中语言极富诗意,每一句都耐人寻味,梦一般的场景、诗意的语言,一切都看似那么不现实,但这些超现实,往往比现实更接近灵魂的真实。


影片开头,“导演”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的飘过的云,独白。

“每当我完成一部电影,我便开始构思下一部作品,这是我唯一可做的事,也是我唯一会做的事。我现在正在构思下一部作品,我发现最难的是把精力集中在新作构思上,不去看别的书,不让自己内心受到干扰,陷入沉默和黑暗,只有在黑暗中,现实才能被点亮;只有在沉默里,外界的声音才被听清楚。我相信大自然里有一种力量驱使我前行,它是生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源泉,但我们却往往停留在现在,然后骗自己,以为和世界同步变化。恐怕冥顽不灵的我们,一直在原地踏步。”

然后,导演开着车,在充满雾气的街道上前行——这雾是安东尼奥尼特意要求的,制造出一种感觉:这充满雾气的街道就好似被声色形等等一切表面障碍蒙住本真的世界,而他、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世界里穿行,这雾气迷蒙了双眼,但人依然努力探索着雾霭背后的真相。

继而开始讲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小城费拉拉,男女主人公都因为大雾而不得不在这个小城落脚。男主角开着车,向路旁的女主角打听附近哪里有旅馆,她随即指了自己住的那家。后来俩人在旅馆餐厅遇到,一起吃饭,又一起散步。此时正是夕阳西下:

男:你留意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看日落了么?也许城市人都是那样的,我的工作把我带到乡村来,我一直醉心于日落。

女:人的话语不会像其他声音那样令人厌倦,打个比方,就像海,它的声音听久了就听不见了。可人的话语,你总是禁不住会去倾听。

男:很奇怪,我们总是希望生活在别人的想象中。

女:也许这正是恋爱的秘密。

男:我喜欢你的眼睛,它们不仅甜蜜,而且充满灵气。

他吻了她。

……

晚上两人回到旅店,两人房间面对面,互道晚安,各自回屋休息。两人都在等着对方来敲自己的门,但是,都没有。第二天早上,他醒来时,去敲她的房门,无人应答,他着急地跑下楼询问,旅馆的人说她已经离开。

从那一刻起,两人已经深爱彼此,但却没有继续发展。此后,两人各自辗转,两三年以后,在一个剧院,两人又一次偶遇。他说他想了两年,为何她第二天清晨不辞而别,女孩说,她等了他一夜。之后两人有一段对话:

女:近来,我一直在想,为何我如此渴望听别人讲话,没人愿意多说。

男:眼神代表了一切。真话都隐藏在后面了。

女:透露一些好吗?

男:当我们深陷魔咒的时候,我们会渴望像奴隶般受人支配。比如,我现在,就被你的沉默束缚。

……

女孩带他去自己的住处,男孩问女孩是否有男朋友,她说目前没有,和同居一年的朋友分手了。她说起男友给她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她都记在心里。她说,话语总是美好的,尤其是写出来,女人都会期待读到这些文字。

男孩过去吻她,她避开了,男孩推门离开。走到楼下,想起什么,又回来。

……

他的手隔着空气抚过她的肌肤,隔着空气亲吻她,却不真碰到她。——这一段画面十分美,配上缓缓的忧伤的钢琴,两人没有言语的微笑,如诗般美。

就在女孩心怀等待时,他离开了女孩透过窗户看着楼下离去的身影,他也回头,看她,但仍然走了……

这个故事,在这里结束。男孩一直深爱着这个他从未拥有的女孩。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拒绝,有着十分东方的意味,细腻而委婉。有些情感,没有肉体的关系,却刻骨铭心,一辈子怀念。


第二个故事,“导演”为了寻找故事,去到一个海港,却和故事里的人发生了故事。

在一个湿润而安静的小巷里,他偶遇苏菲.玛索饰演的女孩,“她的眼神、衣着十分吸引人,带着浓烈的甜蜜”,那双有故事的眼睛吸引了他,他跟踪她到她工作的服装店,他的眼神安静,却又有强烈寻找的渴望,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她,想要发现什么,她十分紧张,对视让她呼吸急促。他走出店里,她却忍不住跟上去,有些不舍。

之后她再遇到他,她给他讲了个故事,她说,她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一共刺了12刀……她说他让她想起了某个人,这个人,会是她的父亲吗?

后来,他和她有了肌肤之亲,她唯一一次露出满足的笑容,并不挽留他。也许,他帮她完成了什么。

再后来,他离开了这里。

一开始,他以为他找到了人物或者说角色,但却得到了故事。女孩故事里那12刀,听起来那么不真实,如果是两三刀,也许更符合实际。这个数字,让他感到熟悉、似曾相识,他决定把自己要的一部片子里凶手刺人的刀数定为三刀,而不是12刀,因为那听起来更真实

——但讽刺的是,真实的恰恰是12刀,这个震撼的数字包含了所有的故事,真实就在其中。——“现实远比戏剧更戏剧化”,如果不是12刀,这故事便没有那么强的震撼力,它就不是个故事,而为了接近真实,他却要把12刀改为3刀,这是个讲故事的悖论吗?人们以为更接近真实的,反而是虚构,而那些看似不真实的,戏剧化的东西却包含了一切真实。

在影片的拍摄花絮中,关于这个故事,有一句话:“污点永远比透明的东西更吸引人”。片中说“从一开始,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的眼神,第一眼便吸引了他,使他无法忘记。带着强烈的悲剧般的讽刺意味,就好像天边的晚霞,不断扩散。像乔伊斯的语言,如雪般飘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



第三个故事,在咖啡馆里开始。

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看到一个故事,想和人分享,于是和咖啡馆里一个顾客攀谈(这个故事,从这部片子里流传出去,被人讲了无数遍)。故事是这样的:

在墨西哥,科学家雇佣当地人搬运东西到另一处。途中,工人们走着走着突然停下不走了,科学家搞不清楚为什么。几个小时后,他们又开始走,工头们决定向科学家们解释原因。他说,我们走得太快了,把灵魂落下了,我们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讲故事的女孩走进了听故事的男人的生活,她成了他的情人。他的妻子痛苦不堪,屡次要求他离开她,一次又一次,而女孩也要求他不许碰自己的妻子。三个人就在这样的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故事情节里痛苦。

最后,男人的妻子离开了他,搬了出去,而租房子给她的房主,是一个离开了自己丈夫和情人一起生活的女人,因为受不了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她搬走了所有家具,和情人住到一起,还把和丈夫的房子租了出去。丈夫回来,看到空空如也的房间,还遇到前来租房的这个女人。他们的故事,是多么的相似……

这样的故事对所有的听众来说,都是多么似曾相识,过去,现在,将来,无数个同样的故事,无数个在这样的故事里痛苦的人……因为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和情感,人注定痛苦,这欲望和情感,捆绑着所有人,世世代代,这样的漩涡无休无止。


在第三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中间,有一段小插曲。

一位老人在山上画画,他描画着眼前的风景,有意模仿塞尚的一幅作品。另一个老人走了过来。

女:我不明白,我们的社会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复制品。不单单是画,一切都有复制品。甚至像衣服、手提箱、拎包、手表。

男:原物太贵了。

女:没错。但在你看来,一幅塞尚的临摹画,要胜过一张风景照。

男:我相信,临摹大师作品的人,有机会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并且,有可能捕捉到他精确的绘画手势。

女:复制手势?

为什么不呢?捕捉天才的本性,比在墙上胡乱涂鸦,更能使我的心灵得到满足。

……

镜头切换,“导演”在一个旅馆看着墙上同样一幅复制品,无聊之余,他模仿起另一幅人物画里的人物姿势和表情——或许,每一位创作作品的人,都曾经模仿过大师,等他成为大师之后,又被后来人模仿。但这中间,最重要的,不是最后的作品。好比一幅画,重要的,不是它最后被画出来的样子,而是藏在这幅作品里的,大师创作作品过程中的思想。所以,模仿大师,也不在于模仿本身,而是希望通过模仿来经历一遍整个创作的过程,或可捕捉到大师思想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个人认为,导演或许有自嘲之意,而另一层意思是:呈现在眼前的这部片子,重要的,也不在于它最后的样子,而在于这部片子所凝结的导演的一切思想。


第四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却一直说不出来为什么。忽然有一天,朦朦胧胧感觉到它的“禅意”。

一个男孩偶遇一个女孩,男孩上去攀谈,女孩说她要去教堂,男孩请求陪她一程。


男:你总是这么沉默寡言?为什么呢?

女:没什么可说的。

男:周围的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怎么引不起你的兴趣呢?



男:你一定很博学。

女:不。

男:连报纸都不看吗?

女:以前常翻翻,现在不看了。

男:有一次我在报上读到过“如果一棵樱桃树能吃自己的果实……”你就像一棵自给自足的树。

女:我认为消除了思想,我们才会快乐。

男:但消除思想本身就是想法。

女:不错。所以我才更愿意归于平静。

男:可是那样会更糟。沉默使我们思绪万千。

女:我指的是无意义的思想。

男:那怎么才能从中解脱出来呢?

女:如果可能,我会逃避。

男:逃到哪里?

女:逃离肉体。

男:为什么?

女:肉体的一个缺点就是,有太多的欲望,他从不满足。

男:别贬低所有欲望,满足的过程会给你带来乐趣。

女:还是放弃那些乐趣,你会得到无比的宁静。

……

进入教堂,女孩开始祈祷。男孩在一旁坐下。圣歌响起,男孩渐渐睡着了……醒来时,人们都走了。他着急地跑出去,在一处喷泉旁看到在地上画着什么的女孩。

男:是花吗?

女:是的。很美。

男:说出来也许亵渎神灵——我不喜欢花。我喜欢过,可是花让我悲伤,花很美,可是它的娇艳只持续一两天,然后就枯萎,被人们抛弃了。

女:你惧怕死亡,对吗?

男:惧怕还不足以形容。

女:我害怕的是生活。

男:你这年纪的姑娘害怕生活?真是没有道理。

女:我怕现实的生活。

男:那是你太轻视它了,你对人生有什么期待吗?

女:没有。

……

男:要是我爱上你了,怎么办?

女:那就像在灯火通明的房间里点燃蜡烛。

……

男:明天还能再见吗?

女(微笑):明天,我就要进修道院了。


这一段,多么有禅意,我对佛学没有研究,但这段话至少能让我想起“放下嗔妄痴,得大清静”的意思。消除思想,逃离肉体——这不就是“无我”的境界吗?


影片的最后,导演对自己的职业做了总结:

“电影导演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我们要不断的运用新的形象符号来表现新鲜的情感。我们不再只生活在电影里,我们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人,暴露在众人的目光,疑惑和嘲讽之中。不能像任何人诉说自己的遭遇。这些体验不会出现在剧本或电影中,而只是一种回忆,奇异的回忆,即将完成的电影只能验证其中的一部分,完整地记录要等到重新开始下一个旅程,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不断地观察,询问和幻想的时候才能完成。而这已是另一部作品了。”


最后,导演回到旅馆,画面表现了从四个窗口看见的景象,第一个房间里,一个女人,对着窗外微笑发呆,一副沉浸于美好爱情想象中的幸福表情;第二个房间里,一对男女正在享受结合的欢愉;第三个房间,一身黑衣的中年女子,像是作家,抽着烟,桌上有酒,时而写下什么;最后一个房间,是导演自己,他的脸在黑暗中浮现了,又渐渐隐去……这个镜头里,摄像机就好像上帝之眼,众生之像显现无遗,一切人间的爱怨情仇,尽收“他”眼底,导演也在这画面里,不同的是,他直面镜头,带着一贯的渴望知道真相的双眼。


他是否探寻到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几乎把他一生的探寻和探寻到的,都放在了这部诗一般的作品里,留给我们,让我们在看到这部作品时,也想起什么。


而它让我想到的是:人生轮回,欲望,情感,欺骗等等一切,是人生的漩涡,所有人的生命都在这漩涡里纠缠,感受着欢乐与痛苦,最后历尽一切,归于清静。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如此。在看到这些之后,我们能做什么?还是像导演说过的那句话:“疑惑,救赎,懊悔,我们的思想,经验,文化,灵感,想象力和感性的局限。我感到慵倦,与其反复思索,宁可只用感受。” ——与其反复思索,不如让自己去感受和体验吧。

云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1995)

又名:在云端上的情与欲 / Beyond the Clouds / Par dela les nuages

上映日期:1995-10-27(意大利)片长:105分钟

主演:苏菲·玛索 / 约翰·马尔科维奇 / 芬妮·阿尔丹 / 切瑞拉·凯瑟莉 / 伊莲娜·雅各布 / 文森特·佩雷斯 / 让·雷诺 / 吉姆·罗斯·斯图尔特 / 依蕾·莎丝特 / 彼得·威勒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让娜·莫罗 / 恩丽卡·安东尼奥尼 /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维姆·文德斯 / 编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云上的日子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