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没有优美的场景,没有动听的配乐,没有炫技的镜头,更没有唯美的画面。张天乙的镜头朴实、亲切,就像那些老头们。
黑底白字的“老头(OLD MAN)”停顿了几秒钟后,镜头便直入主题,定格到了围坐在一棵大树下聊天的老头身上。修鞋匠叮叮当当地敲着锤子,面包车绝尘而去,路过的妇人径直走过,目光不曾在他们身上停留半刻。
这个画面让人觉得伤感,那细细的微风,窸窣作响的树叶,透过枝叶的罅隙洒下的细碎阳光,聒噪的蝉鸣……这个景象使我觉得特别熟悉,仿佛把时光拉回到小时候,那时,我是四五岁的孩童,而村上也正有这样一群老头老太太喜欢坐在一起聊天,日复一日,我不懂他们在谈论什么,但偶尔见他们开心地笑,多数时候,是大家就那样默默坐着,直到黄昏日落。各自在搬着小凳子回家,颤颤巍巍的身影被夕阳拉的很长。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记忆深刻,而这部纪录片,仿佛是真切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记忆,那些不被人关注的小群体的影像。
镜头缓慢、沉静,一幕一幕,随着时间慢慢转化。这部片子只看了一部分,虽然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记录,但接下来的故事,也让我能够想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老头》的拍摄手法和迈克尔•哈内克的《爱》颇为相似,节奏都很慢,而且多固定镜头,主角也一样是“老人”,张天乙的这部纪录片则是更加直观地一点一滴地将那些老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示在我们面前,他们退了休,无事可做,确切地说是衰老的身体让他们没法去做,子女都不在身边,有的甚至没有了老伴,唯一的消遣就是每天上午九点多钟聚集到人行道的某棵树下聊天,回家吃了饭再来继续聊天,直到天晚了,大家一一道别,回家睡觉。单调的生活,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个年龄相仿的人一起聊天,这是他们唯一快乐的事情。这在我们看来,是凄凉的乏味的。可对于老年人,除此之外又能怎样呢?
行动不便,生活只有最基本的保障,对于家庭,他们似乎是儿女们的“负担”,这部纪录片一直都是以老头们的视角记录,并未出现过一个他们的儿女,仅有的了解也是从老头们的聊天中得知,儿女并不常来探望,在身边的也并不很孝顺,忙碌了一辈子,这样的结局着实凄凉。对于社会,他们似乎是与时代脱节的一类人,不受重视,更融入不了年轻人的世界,一起去找个黑白一寸照,都能让他们开心好久,新奇好久。他们的同龄人越来越少,他们害怕死亡,害怕老去,记得其中的一个老头说,他想活到二百岁。
看不到年轻的一代对老人的关怀,让人感到伤心,心酸。但是看到他们在自己的圈子里相互扶持,找生活的乐趣,亦能感受到一种温情,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质朴厚重的情感。片中有一对总喜欢斗嘴的夫妻,那么大年纪了还总是把“离婚”挂在嘴边上,但是对于瘫痪的妻子,老头还是尽职尽责的照顾她。有一句对话让人心头温热,老太太说:“我现在生病了,离了婚也没人要我了”,老头虽然还是僵着脸,但却嘟囔道:“没人要我还要呢”,岁月已经将他们之间的爱情转化为了不可分割的亲情,他们不善于表达,但是“爱”一丝都不少。
哪个老头在约定的时间里没有到,他们都会相互打听,在心头惦记着。生病的老宋头从医院回来,他们都那么开心地欢迎他。但最后老宋头还是去世了,谁也躲不过时间的流逝和侵蚀,生命总是有长度的。他们这一群人迟早会一个一个减少,也许到某一天,只会剩下一两个老头在这树下伶仃地等着他们的同伴,也许某一天,是孤零零的树在等他们……
有阳光的日子,下雨的天气,飘雪的季节……小推车,竹板凳,木拐杖……步履蹒跚颤颤悠悠的老人,在街巷的嘈杂中缓缓地走,在川流的人群中慢慢地行,他们努力支撑着剩下的日子,只希望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老头们还有话要说,明天的明天,他们还想再见……
虚弱的身影只剩下孑孓的背影,拐杖搀扶着他,走向唯一快乐的地方。我处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窥视着他们的生活,仿佛看到一片荒凉,内心只是一阵一阵的惆怅。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他们,会慢慢老去,死去……我只希望,在生活的每一步里,有温暖,有关爱,有体谅。给予那群老头们,也给与,未来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