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录片创作中,我始终认为题材是重要因素。不少人反应看纪录片容易犯困,无非是纪录片的内容未能感染观众。个人觉得好内容有三种:一种从主体上能迅速吸引眼球,如《舌尖上的中国》;另一种故事本身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如《生门》《人间世》;最后一种,乍看似流水账,但越看,观众的认同感越强,如《老头》。
纪录片《老头》,如其名,故事主体就是一群老头,每天固定搬着凳子聚在路边聊天,从古聊至今,从天聊到地;天色晚,老头们四散回家后,和老伴接着聊,有时拌拌嘴:这仿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全部。影片中全是自然声,让观众意识到,这些就是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东西,因此,在刚开始的十几分钟,《老头》容易使人产生无聊感。
然而,若是撑过难熬的开头,会发觉,《老头》故事题材中的认同感会逐渐上升,并最终压过枯燥,使日常生活也变得饶有趣味,引人深思。
在视觉距离上,毫无疑问观众处于旁观者视角,或站在马路对岸,或从路边经过,或探望长辈,或和老人同行。长镜头模拟人眼观测,不同的景别、机位都同观察的环境相吻合。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真实感加强的同时,容易因为太过于平凡而显得无趣。因此,在距离认同的基础上,还需要情感认同,而《老头》出色地做到这一点。
除去路人,《老头》中几乎没有年轻人,一群老家伙每天聚会,像赴约般,但也有时会陷入沉默。这正是当今社会的问题之一:老年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由于幸存者偏差,当子女拜访老人时,老人往往会比较开心;但子女不在的每一天,老人的生活状态、所思所想往往不被了解。纪录片《老头》正是聚焦在边缘群体身上,将“看不见的真实”带到年轻人眼中。
故事是唤起情感的关键。在纪录片中,老头看见朋友时会开心地拍手,在草丛里捡枯草,互相比拼谁踢腿技术好,在这时我才懂的何谓“孩子和老人是最天真的”;老头和老伴在家中拌嘴,用当今的话说是“看似吵架实则秀恩爱”,老年人间迟暮的牵挂溢满屏幕;老头互相埋怨生活,如孩子、儿媳,令人震惊,原来老辈眼中的自己是这样的;到最后,他们又埋怨自己的年迈,无尽苍凉。纪录片《老头》以远景、全景为主,记得其中一个镜头,在长镜头中,老头在画面中渐行渐远,最终成为渺小的一点,暮年的凄凉和无奈透过屏幕,潜移默化地感染观众。
人们对关乎自身的事物往往会赋予更多关注和思考。这些老头正存在于社会,可能是邻居,可能是亲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终将走上的路。《老头》的选题无疑是成功的,它细水流长又残酷地揭露最平凡,却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