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10-31

天然呆 • 老头:老头

“星期天的早晨路茫茫,捡垃圾的老头排成行,队长一声令,飞进垃圾桶,臭鞋子臭袜子满天飞。”孩童时候的一首儿歌,曾几何时我会笑着和其他的孩子在路上放肆地念着,不过现在看来这个连儿歌都谈不上,只是一段对弱势群体充满嘲弄的顺口溜,但这确实是我在人生起步阶段对通过文字对老头的初步认识。
三年前看了杨天乙的处女作《老头》,在蓝天的映衬下,一群穿黑色夹袄的老头扎堆在路边絮絮叨叨的聊着天,杨天乙觉得这个画面特别美,所以才打算用镜头记录下这素昧平生的人群。但我始终觉得这仅仅是一幅在任何一座被冷漠所隔阂的城市中随处可见并随时被人忽视的画面,毫无美感可言,这无关乎时间,无关乎空间,只是因为人们在潜意识中排斥这种画面,才会让我们忽略这样的场景,这其中也包括我。
片中的主角是一群公共住宅区里的退休老头,每天提着小凳子聚到住宅区人行道上的树下聊天,傍晚的时候散去,天天如此,像上班一样。我们并不会吃惊有许多老人用诸如此类的方式来打发他们的晚年生活,我们会经常匆匆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几乎不曾回头看他们一眼。
而面对镜头中的这群老头,很多事情就由不得我们再去回避了,镜头中的生活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得狠狠地刺伤了我们的自尊心,好像深冬的太阳,刺眼却感觉不到任何温暖。我开始后悔看这部片子了,这种赤裸的面对几乎让我绝望,我害怕看到无力的自己。
但事实是我已经看过了,看着这群从战火纷乱的年代走来的老人,面对自然界的规律却表现得和孩子一样无助,白天和另一些老头聊天也许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柱,当看到熟人来的时候他们会像孩子一样快乐地拍着手;他们会向路人要来打火机用来点着路边的枯草,透着火光他们似乎看见童年的自己;他们会比试谁的腿踢得高,他们就是一群孩子,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人过来抱抱他们,亲亲他们的脸蛋或者给他们吃糖。他们用生命的最后一点火焰互相取暖,而傍晚的来临是他们不愿看到的时刻,他们不得不收起凳子独自回去面对寂寞和死亡。而那些已无力出门的老人只能在半夜独自哭泣。
他们对世界充满了疑问,不是孩子的好奇,而是一种质疑,他们抱怨着孩子,抱怨着儿媳,抱怨着老伴,抱怨着医生,抱怨着一切他们觉得应该抱怨的东西,以此来打发时间,其实他们真正抱怨的是自己渐渐老迈的身躯。
春夏秋冬又一春,时间在流逝,生命在轮回,那些老头一个一个的离开,也许现在那面墙边的老人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了,而那些活着的老人只能用自然规律来开导自己,但依然掩盖不了他们的恐惧,这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头们面对死亡依然无法释怀,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从战火中幸存下来,更觉得活着是件美好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希望自己能活到200岁,甚至更久,但世界似乎已将他们抛弃,他们用仅存的力量挣扎着,捍卫着自己最后一点点的尊严。但面对从他们领地搬走沙发的人,除了对着那个渐渐远去的背影谩骂外已无能为力。
骂声在北京城的上空回荡,然后渐渐地消失了。
片子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群老头结伴在一间小小的照相馆中拍证件照,他们整着衣领,对着镜子仔细地梳理那早已稀疏的头发,这使我想起《八月照相馆》中的那位老人,一样的一丝不苟,对着镜头一样的庄重,这也许是他们此生最后一张照片,我是这么想的,他们也许也是这么想的。
片子放完,关上电脑,觉得整个人在颤抖,反复地在想也许真应该在生命的巅峰结束前将自己干掉,虽然我希望自己能体会不同的人生经历,但这样的生活经历我宁可将其尘封。
不由自主地看着自己的生命线,一直延伸到最底下,不过边上有两个小小的分叉,这也许是我生命中两道坎,过了这两道坎也就意味着我在暮年的时候苟延残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生命线真的灵验的话,我希望我过不去,在濒死的时候沿着那条白色的通道一直走下去一直走下去,没有人能把我叫回来。
在行将末路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
http://stonezone.blogcn.com/diary,101065658.shtml

老头(2000)

又名:Old men

上映日期:2000-10-20片长:92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杨荔钠 Lina Yang

老头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