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得及读原著,直接看完了剧集。

画面美丽、篇幅辽阔、语言有代入感,整部剧回忆起来的确做到了像一篇散文一样:悠扬澄澈、自由辽阔、洒脱随性。

故事从李文秀在城市打工开始讲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娓娓道来。节奏很快,人物的感情变化也很快。李文秀见巴太第一眼就在心底埋下爱的种子;高晓亮见张凤侠第一眼就脱裤子睡觉;下乡知青见李文秀第一眼就心生爱慕之情……真正做到了“一见钟情”。罗列的这些仅仅只是爱情部分,其它亲情、友情等也是如此。

情感变化之迅速与镜头下漫无边际的大草原相互映衬,显得很不协调。《我的阿勒泰》故事背景设定在九十年代,这里的九十年代只是时间概念,并不代表思想就跟上了时代,特别是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苏力担就是代表,时代浪潮里固守冲浪板的传统代表。另外导演对阿要、村长、托肯、江布尔等人的刻画太过理想化,他们都是在草原上长大的族人,从小接受着哈萨克族文化的洗礼,许多内在的东西早已潜移默化在心中生根发芽。又怎么会轻松做到移风易俗呢?或许导演腾丛丛认为爱能感化一切!

故事的最后苏力担选择对托肯、巴太放手,上缴猎枪,独自一人开始放牧生活。这是他对这个时代做出的妥协。巴太亲手射杀自己的爱马,我并不认为这是他对文秀的爱,更多的应该是善良,一份源自心底的善意,是一种本能。文秀打工养活自己写作,将挣来的钱邮给苏力担,作为对“踏雪”死亡的赔偿,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以及各个角色的相处之间,我们看到各种美好。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一些稀缺的美好。

当然,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是有“鸿沟”的,倘若想要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就对编剧提出了严格要求。当年王朔的《动物凶猛》被改编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举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姜文横空出世,被誉为天才导演。还有余华的《活着》被老谋子推向国际舞台、李碧华的《霸王别姬》等等都是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的成功案例。

而对于《我的阿勒泰》来讲,个人认为并不能算特别成功。至少在台词处理、人物关系处理上是这样的。高晓亮到底有没有爱过张凤侠;托肯与朝戈什么时候相好的,这些感情线的推进过于粗糙。同时剧中很多台词的突兀容易让观众出戏。印象最深的是文秀找到编辑部主人后四人在路边吃烧烤,主任问文秀在夏牧场的三个月干了些什么,文秀突然像朗诵诗歌一样回答道:

“去生活、去爱、去受伤”

真的很突然,我理解文秀身上有作家头衔,但也不至于在市井街巷吟诗一首吧。诸如此类的台词处理还有很多处,希望日后导演在其它作品中能多多考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国产剧继续加油吧!

李文秀
巴太


我的阿勒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