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一个多星期了,逐渐从最后一集的强烈冲击中走了出来。剧集整体短小精悍,剧情简单但是完整流畅,且因为最后的结局过于冲击而显得余韵悠长。

周依然饰演的女主角演技上虽然还很青涩,但是放眼娱乐圈,大概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个这样合适的演员了。她有一张清秀的普通人的脸和故事感和叙述感都很强的文艺气质。在剧中一种新疆少数民族的人群中,或者是开阔的牧场上,都如同天外来客,有轻巧的疏离感。我想就是这种气质,才让作者李娟不会像原住民一样对阿勒泰的一草一木习以为常至理所当然,能够用敏锐的文字描述边疆的美丽和独特风情。

在剧集开始,女主角在打工受挫后返家,男主角巴太才姗姗出场,那些出场镜头给我很深的印象,好像都带着很强的主观情绪,不知道是导演的还是作者的。如奔腾的马群中,男主在其中独一人眉目清晰,英姿飒爽,其他人仿佛都面目模糊,沦为陪衬。还有巴太在水边靠着树坐下,镜头从水下向上看到少年的影子,眼神如水般平静清澈,百无聊赖的拿着树枝逗弄水面,溅起清浅的涟漪,如同悸动的少年心事。作为观众的我压不住我的嘴角,心想这是什么美而不自知的水仙视角,导演你这样拍,很难让人不爱这个人吧。这种迷人已经无关乎演员的颜值和演技了。

蒋奇明的那个角色,我一直到最后两集前都让我感到十分的困惑,只觉得这个角色周身充满着危险的气息,但是他的剧情平平淡淡到了后半程,最后果然给我来了个大的。

库兰和托肯和女主三人,女孩子之间的友谊过于简单美好。托肯和女主的友谊始于被女主文秀一眼看穿的爱情:“托肯,你是不是有喜欢的人了?”并因此订立的保密盟约,虽然旁人都不是傻子,但是信任因此轻而易举的建立。库兰或许因为不是专业演员,在剧中总显得淡淡的。看到巴太和库兰一起弹奏唱歌,托肯前一嘴还在说这两人有点般配,转头看见文秀红了的眼圈泪汪汪的眼睛,立刻话锋一转说我看也不是很配。跳舞的时候文秀问托肯放的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托肯说,就是爱嘛,你爱我我不爱你的,怎么又是爱啊爱的,我们怎么每天就爱来爱去的。哈哈哈哈哈结结实实的被可爱到了。还有三个人依偎在一起,一起吐槽为什么男生明明都解释清楚来还是要打一架,真幼稚。这样的情节看着也太幸福了。

关于剧里的对白,应该没有人不会被马伊琍那一段关于有用无用的论断感动吧,“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嘛”。我们生来并不一定需要肩负那么多宏大的使命,只是生长成为自我,也是一种活法。这样的老妈真的太酷了。还有巴太的表白,“如果我不能和你过你喜欢的生活,你还喜欢我吗?”真诚又热烈,对现实问题也毫不逃避,认真的把选择权交到对方的手中,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超越世俗的爱情,而不是男主妈妈把钱摔倒女主脸上让她离开她儿子,女主一脸倔强的说,我们的爱情是不会被金钱玷污的。巴太和文秀表白归来,奶奶问她你都搞对象了,咋还叹气,文秀说暧昧的时候每天都很充实,心情也如同过山车一般,在一起之后反而觉得他没那么好了,甚至有点幼稚。我直接笑出了声,这是什么人间真实。恋爱最有意思的时候还得是暧昧期的来回拉扯啊,在一起了反而瞬间祛魅。

苏力坦这个角色,虽然看起来不善言谈,但在这个故事里有着清晰的成长和态度的转变,作为传统的牧民,不得妥协于生活环境现代化的进程,在他的身上最能够看到时代的变迁留下的印记。反而张凤侠,作为援疆一代,因为角色本身的个人魅力过于鲜明,很难在其中看到一些集体性的特征。如果有的话,我想也能对援疆工作者致以敬意吧。

最后踏雪,啊踏雪,这么美的名字,现在想起来还是要被那段火红色的影像硬控一会儿。虽然最后的最后,有一个男主回到阿勒泰,双方见面,文秀挤出一个笑容的场景。但我十分理解在悲剧发生之后,双方带有的“无法原谅”的情绪。文秀的莽撞和大胆确实是造成悲剧的一部分原因,但这是她的性格底色,当她同样莽撞而大胆的反驳苏力坦为了传统固执而守旧的时候,这种性格底色曾经也是吸引巴太的优点。而对于文秀来说,她可以尊重男主以及所有牧民对于马怀有的特殊情感,但是她从未完全理解,也从不曾做到像男主一样敬畏踏雪所代表的自然生命,这是文秀的局限性,也是因此造成难以弥合的“伤害”。

当李娟在采访中说出“如果说你不被强烈地爱着的话,你不觉得爱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东西,你就会觉得不需要它,当有人深深地爱着你的时候,你会轻视这份爱,也不能说我真的就是个冷漠的人,这是我无法克服的一部分,当我在最需要爱的时候,我从来不曾被深深的爱过,后来我无论得到多少爱,我都不以为然”,感觉更能理解这种强烈的遗憾。只是回想起来,文秀回家时候被掉落的马头骨吓到,结局早就给我铺垫好了。



我的阿勒泰相关影评